.:.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几篇公务员小故事——转
本頁主題: 几篇公务员小故事——转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库哈斯


級別:禁止發言 ( 8 )
發帖:809
威望:364 點
金錢:402 USD
貢獻:272 點
註冊:2021-10-27

几篇公务员小故事——转

这个故事有几分喜剧色彩。

A是一名公务员,也是我爸的好朋友。在80、90年代,公务员也不算多富(好像也没多富过),但日子也过得稳定,虽然也有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但总体来说,只要会经营,有点头脑,哪怕只靠工资,也饿不死(虽然绝对过不好)。A混得差,主要是因为作。

A在县政府大院某局上班,具体工作嘛,大家都知道的,上传下达,写写材料,发发文件,协助领导沟通沟通工作。A是当年难得的大专生,在那个干部文凭还不高的年代,他算是个罕见的高材生,不比现在的985、211差。说起来A算是个小才子,公文写得不错。偏偏在政府大院,文笔是一回事,写得好不好还得看得不得领导的赏识。再者写作能力也算不得一项绝对优势,只是加分项,不是决定项。

A也有几分才华,只是不在工作上,是在业余爱好上,围棋、书法、诗词他都会一些,在那个小县城,也还算拿得出手。可惜对于公务员来说,这些才艺就是个调味品,算不得正菜,交友娱乐把妹还行,要真当领导,这些技能真没卵用。

偏偏A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是个大人才,自恃才高,个性强,颇傲,谁都看不起,平时也没少说领导没水平之类的话,喝点酒还喜欢指点指点江山。总体而言,A的工作能力虽不弱,也谈不上出众,就是个中上,还只是郊区的平民子弟出身,家里没根没系,由于个性太强也不得领导赏识。

当一个人的能力配不上他的脾气时,往往会以喜剧开始,再以悲剧结束。如果A安安心心地当个有几分自负的小科员,偶尔愤青愤青,倒也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可他偏作。

那年A35岁左右,这个年龄说起来也可以上位了,提拔个副镇长或副局长什么的。但是小县城里的副科也竞争激烈,A平素不会拉关系,和领导的关系更是一般。这也就罢了,因为机关里人脉虽然重要,终究也需要干活的人,说不会跑不会拉不会送的平民子弟完全没有机会,那也太绝对了。但凡事经不起作呀。

A与同事B因为提拔的竞争闹起了不愉快。A自觉能力比B强得多,优势明显,平时在背后说B的坏话,诸如“B其实不学无术,全靠老爹”“B某某业务其实真的不行”之类。机关里是藏不住秘密的,这些言语自然就传到了领导和B的耳朵里。B虽然是官二代,但凭良心说,倒也不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也不是横行霸道的公子哥,脾气虽说不坏,也不算好好先生,被A一番非议,自是怀恨在心。一番竞争的结果不言而喻。

官二代自是官二代,提拔当然没问题。B靠着家里的关系,顺利提为某局副局长。A对领导没有提携自己愤愤不平,怒火中烧,于是开始了各种消极怠工,各种跟领导抬杠。一开始领导觉得A就是一时不得志,耍耍小脾气,也没什么大的危害,过一阵就好了。可一段时间过后,A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开始在办公室说各种怪话,甚至说起了领导的坏话,其中有些还是捕风捉影的流言。

领导的脾气再好,忍耐也终究是有限的。而领导之所以是领导,就在于他们手中有权力。权力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隐性的权力之一就是给下属穿小鞋。A就这么被穿了小鞋,具体怎么穿的我就不说了,反正明眼人都看出是领导在整他,但说起来呢,领导这么对A都还可以算正常,也都有一定的依据。

我认为这才是穿小鞋的真谛,明明就是整人,但就是有根有据,师出有名,被整的人还只能有苦往肚里咽。A被整惨了。但A是何许人也?A是自恃才高八斗的有志青年!他肯定不能这么算了是不是?当时是个特殊时期。许多地方财政吃紧,干部的工资都经常发不出去,于是许多地方政府鼓励干部下海经商。

在这个背景下,有的干部辞职了,有的干部停薪留职去创业。A就琢磨着,与其在这位领导手下吃苦,成天不对付,工资也没多少,有时还得等几个月才能领工资,还不如下海经商,兴许就能赚他个几十上百万的。于是,A就这么毅然决然地辞职了。以A的脾气,走人之前没忘了在办公室痛骂领导一顿。书生之所以是书生,就是因为缺乏动手能力,尤其是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在体制内,书生再怎么不济,也有个编制兜底,凭着编制领一份工资,可下了海,一切就全靠自己了。

A就是个典型的书生。A的才艺虽多,在海里却一样也用不上。他借了钱,做了一两年还是两三年生意,亏了个底朝天。A心中当然烦闷,经常在家借酒浇愁,没事还发个酒疯。老婆当然受不了,经常说他的不是。但A几番折腾,也没折腾出个啥来,反倒愈加消沉,生意也不好好做了,粗活也不愿意干,没事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在家下棋喝酒,高谈阔论,不知情的人兴许还会以为这位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豪迈之士大概是位县长或是教授。A的老婆看他如此不知上进,一气之下,跟他翻脸,离婚,带着孩子改嫁了。从此A更加颓废,经常胡子拉碴,一脸憔悴,这时我就很少再看见他了。他有时会来我家,和我爸下下棋,发发牢骚,也会流露出后悔辞职的意思。但辞职了就是辞职了,终究是晚了。

嗯,A当然不会忘了骂骂B和那位领导。只是B那时已经混得不错,当了个副局长。再往后的几年,我只是偶尔从别人嘴里听到A的消息,作为一个小孩子,我很多时候也听不懂大人说A如何如何时是指什么,只知道他过得很不好。A过得到底有多不好,我其实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街上看到了A,他骑在路边的一辆摩托车上,戴着白色的头盔,我于是就知道,他现在开起了摩的。从看到A开摩的到现在,大概也有近20年了。

他的现状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他在公务员当中真算混得很差的,同是公务员的我,不时想起A的教训。如果我是A,参加工作后就会忘了自己的学历,除非填写人事资料的时候。从校园走到社会,学历就只是一张纸,有用,但并不是发展的绝对保障。

很多人高分低能,说得头头是道,做起来手比脚笨。这么不明智的人,绝对不止一个A,直到现在,我身边还有一些年轻人,动不动就强调自己是985、211毕业,可问题是,大学好跟个人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吗?好大学的毕业生整体来说发展得比较好,就注定某个个体就发展得好吗?到了基层,有个有趣的现象,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同时刚毕业的学生,本二的不如本三的精明,本三的不如大专的,大专的不如中专的,大概和动手能力及心态有关吧。唯分数论和唯学历论,进了社会,就该丢到一边了。

如果我是A,就不会把业余爱好和能力等同起来。业余爱好之所以是业余,就在于其和工作关系不大,可以放松地玩,也无须强求水平。业余爱好玩得好,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脑子好不好使,但和工作能力,真的没有必然关系。有的人喜欢在单位显摆自己的爱好,一谈起爱好就滔滔不绝,一说到工作就哑然无声,换了你是领导,大概会觉得这个人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吧?如果我是A,就不会喜欢高谈阔论。许多年轻人刚毕业时,觉得自己读了些书,掌握了一些知识,就真能指点江山了。

殊不知,知道点知识,和运用知识,当中隔了重重的大山,没走几次弯路,真学不会怎么用。而从政更是如此,没有相当的经历,说看过书就能当官,那是扯淡。相比之下,我更建议年轻人学会一门专业技能,从专业技能入手,帮助全面地学习在体制内发展所需的素质,这样学得更快,而且即便哪天不想呆在体制了,也有离开的能力。

如果我是A,再不得志也不会在单位耍小脾气。人生不如意十八九,步步顺利的人大概比大熊猫还稀少。我工作以来,遇到的各种奇葩领导也快凑够一巴掌了,期间也没少郁闷。一郁闷,我也耍过小脾气,也吃了亏,还是暗亏。几年过去,回过头来看自己这段历史,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不过我也庆幸,自己当年再怎么耍小脾气,也没到A那个地步,至少没在别人背后说坏话、传谣言,不然,真是树敌一片,有的是小鞋穿。最最重要的,如果我是A,绝对绝对不会轻易辞职。

在我看来,不是说体制内的工作不能轻易辞职,而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能轻易辞职。依我之见,必须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走人:有辞职之后的职业规划,有辞职之后到就业之前的运转资金,有从事新工作的能力和资源,有从事新工作后不顺利的心理准备,有为新工作奋斗的决心和韧性。只凭一时意气,就决定辞掉一份工作,这是绝对不值得提倡的。

道理人人都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上面提到的错误,看似非常低级,却有许多人在犯,不只有A。他们哪怕只不犯其中任意一点,生活都会更好。只是,又有几个人真能做到完全不犯低级错误呢?












     


年初,对机关党组(领导班子)上一年度各项工作进行民主评议。以前这种活动仅仅走个过场,但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作风建设显著加强,考核评议工作也从形式主义变成一柄利刃。机关的同志们喜出望外,正好趁这个机会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

在机关工作过的都知道,大家普遍对两个事情存有不满,一是工作任务的分配不均,二是人事提拔的显失公平。前一种不满,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化,因为普遍情况或曰潜规则在于,年轻人往往干的多,老同志普遍干的少,但是等这批年轻人成长为老油条,局面也会随之调转过来,正所谓吃亏在前,享乐在后。但是后一种不满,则会随着年龄增长、工龄渐长与日俱增。但是每个机关都面临着职数有限、僧多肉少的情况,晋升通道永远呈金字塔形状,能够获得满足的只能是少数人,所以提拔一个意味着得罪一片。人到了一定年龄,位置没有往上提,难免会心生怨恨。倘若领导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存在主观臆断、难以服众等情形,受到冷落同志的不满情绪一旦得到机会必然爆发。那次有很多干部对领导班子投了差评,导致机关在全省排名倒数,相关负责同志多次被组织约谈。

次年初,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报仇伸冤时刻。和往常一样,为了确保出勤率,投票会场的每个座位都按干部的姓名摆了席卡,大家依次就坐。在会场主席台前摆放了匿名票箱,依据惯例,投票之后,各自把结果塞进投票箱,谁投了好评、谁投了差评,根本无从查证。但是到了投票尾声,领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请大家把材料放在桌面上,现在散会退场"——席位上都摆着姓名+会场又有无死角监控+投票材料没有随机塞进匿名投票箱——谁给班子打了差评,事后一查便知。

即使领导事后默不作声,投了差评的同志工作时心情也会无比煎熬。——最折磨人的手段,就是明面上我不对付你,但始终在心理上吓唬你,如同之前的赵本山,媒体时不时敲打一下,但就是不给个痛快,能把老赵折磨死。








机关每年都会开展优秀公务员评选。评选的流程往往依据支部民主推荐,经党组研究同意,确定最终人选并对外公示。有一年,经党支部民主投票以及分管领导认可,我被推举为优秀公务员。对于评优,一方面,我不太在意,毕竟我们机关整体年龄结构偏大,我在考进来的时候是整个机关最年轻的干部,所以也很清楚,好事自己是沾不上边的。但对那次破天荒的评优结果,也不觉有愧,毕竟在支部成员当中,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最多,工作质量也较为可观。

但后来的公示结果却出乎意料,优秀名单中没有我,换成了支部的另一位领导。其中究竟在哪个环节出现人员调整,不太清楚,也许是这位领导私下做了争取,也许是机关领导认为其更为合适。有支部其他领导替我抱不平,想问问人事处原因出在哪里,均被我委婉谢绝了。

其中有个细节是,这位把我从评优名单中踢下来的支部领导,前两年均获评优秀,而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可记一次立功。但我此前并不了解,是在看到公示名单以及立功表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所以对其而言,这次机会一旦错过,失去的待遇远远要比我得到的益处更多。

所以,我对此也没什么抱怨,至今和那位领导的关系也非常好,不仅是维系表面的融洽,私底下,也未曾发难抑或使绊。唯一的不满是,组织从来没有为这事和我进行过沟通,好像“一言堂”地否决支部的推举以及分管领导的签批显得顺理成章。

但是机关工作就是这样,特别是当你到了一定位置,或者工作水平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势必会时刻感受到“位”与“为”之间的落差。倘若没有良好的心态,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丧失工作的热忱与兴趣,最终还是自己吃亏、他人获益。





几乎从不干活、但却贪得无厌的同志,是每个机关的标配。我们单位亦如此。有一个人到中年的女同志因为一直没能获得提拔,直接撂挑子不干了,组织经过充分斟酌,将其安排到一个无比清闲的部门。但是她依旧我行我素,整日不来上班,唯一能打照面的机会,就是在对干部晋升选拔进行民主投票的场合,因为她要给自己投上宝贵的一票——至于第一个故事中,报仇伸冤的机会她来没来我还真没注意。

每次的投票结果,她都不出意外地落选。每次落选之后,都会到领导办公室大闹一通,甚至跳在窗台上以死相逼。由于她的这种极端性格,以及较强的执行力(不是说说而已,真的采取求死的行为),后来在推行职务职级并行改革试点时,还是依据“到点晋升”的原则,将其提了上来,赏了个非领导职务的闲差。

而机关另一位同志,和她一样的情况,在外忙自己的副业,常年不来上班,前些年被内部检举之后,由组织出面劝其主动辞职。毫无疑问,二者长期旷工、吃空饷的行为均不可取,但是之所以在待遇方面出现明显反差,一个是领导不敢惹,一个是单位主动撵,反映出机关的处世哲学中,公允要始终让位于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可不是说说而已。

赏罚再公允,可一旦出了人命案,机关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领导都吃不了兜着走。即便这事交给铁面无私的纪委处理,也一样面临稳定优先。纪委办案的酒店里面,每个房间的墙面、桌椅都用软包材料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审查对象出现轻生的念头,一头撞死。所以,一个干部除非犯了大逆不道的政治错误,否则轻微的纪律问题,比如不来上班之类的,只要舍得一身剐,便没有哪个领导敢轻易拍板予其责罚。之前,机关通报过几起迟到的案例,但是从未公示过不来上班的人物,很多偶尔迟到一次便被挂出来示众的同志,心里不免憋屈万分——只怪自己太“老实”。

当然,我绝非鼓励大家胡乱作为,甚至以死抗争。但从中不难看出,机关的规则,往往是为“老实人”量身定制的。只要勤勉工作,就必然面临着规则与人情的双重苛责。做事越多的同志,遭受的非议和责难注定更多。但是能够走上领导岗位,看似不苟言笑、风轻云淡的“大人物”,他们波澜不惊的面孔背后,无不是在“履行责任”与“承担责问”的“不公允”境遇中,磨练出过人的心智与情怀。













我的一个学生,之前在区直部门工作,后来考到了省直机关。她同我交流的时候谈到,之前在区里遇到过一个非常苛刻的领导,当时感觉工作异常苦逼,甚至绝望。一直被逼着加班、被逼着写各种材料、被逼着做各类PPT,还要整天面对劈头盖脸地责骂。

直到考入省直机关,回头看才发现,自身能力和心态,也恰恰是在那位“变态”领导的手底下实现的蜕变。倘若没有一个变态的领导予以鞭策,一直浑浑噩噩下去,恐怕这辈子只能在区直机关沉沦(当然,并不是指基层不好),更与心仪的省直单位无缘。

不可否认,大部分年轻干部的工作常态可以用苦逼来形容——拿着微薄的工资,被领导以多锻炼之名安排无尽的工作任务,但是评优表彰又与自己从不沾边,更看不到职务晋升的希望。老同志即便不干事,领导在其面前也和颜悦色,自己干再多,也很难得到认可——慢慢地,就会被时间磨成自己最初所讨厌的样子——对工作失望之极,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也和老同志一样,变得游手好闲,并且开始欺压新来的年轻同事。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就会依赖它。——机关就如同那堵高墙。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确实有诸多弊端,效率低下、公平缺失、赏罚不分等等等等。但是机关如同一个小社会,人不可能回避上述种种问题。正所谓“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能够实现自我救赎的,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管理体制改革,更有赖于掌握公务员的生存法则。

赞(14)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3-19 10:5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1-15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