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转]民国时的黄包车[12P]
本頁主題: [转]民国时的黄包车[12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康熙


級別:禁止發言 ( 8 )
發帖:11104
威望:34374 點
金錢:18000653 USD
貢獻:597639 點
註冊:2009-04-27

[转]民国时的黄包车[12P]



小说《骆驼祥子》。祥子为了生计,拉着黄包车,起早贪黑,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了三年才攒了一百大洋,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大家还真别看不起祥子。如果你回到民国,就祥子拉的这黄包车,你还真不一定消费得起。
民国时期黄包车车费情况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民国时期坐黄包车的花费如何。是不是像我们现在坐出租车、或打网约车一样,价格可以承受。笔者有幸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看到一张人力车资费的搪瓷牌。这块牌子是公共租界工部局(相当于租界的最高行政机构)所发,钉在黄包车聚集点,这样明码标价,免得车夫乱收费。

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是外国人聚居的租界,里程还是以英里为单位计数。有两种方式的收费。一种是单纯按里程算钱,另一种是以使用时长来进行收费。如果按里程算钱,起步价是小洋一角,每半英里再多收一角。为什么叫小洋呢?其实小洋也是银币,只不过面额小一些。大洋一般一枚一元,而小洋有五角、两角、一角几种面额。如果包车按时长收费的话,一个小时起包,收费六角,每超过半小时,加收三角。

光说这个一角、六角,大家可能还是没有概念,到底是贵还是便宜?我们简单地以当时的米价做个大概的估算。根据陈明远:《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书中数据,1911至1919年间,上海米价恒定为 “每斤米3.4分钱,1银元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那么一角钱可以买3斤上等大米。我们再看现在的米价,市场上的大米一般3-10元每斤,等级不同,价格也不同,而且各地米价差异也较大。对于上等大米,我们取个中间值7元每斤来估算,那么民国时的一角钱,相当于现在的3*7 = 21元。如果按距离收费,短途跑3公里的话,是1.86英里,每半英里一角,要花费3.728角,相当于现在的78.3元。而现在上海的出租车,日间价格,起步价14元3公里。这么看来,民国的黄包车,收费还是有点贵的。

当然,贵还是便宜,说到底是个比较主观的问题,因为还和每个人的收入有关。那么如果回到民国,你现在的职业能挣多少钱呢?能消费得起黄包车吗?
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收入
这一块我们按三个大的群体来粗略看一下。
官员、军人群体

在民国,官员、军人还是属于高收入的阶层。拿其中的民政署职员月收入为例: 民政署长(特任)800 元, 司长(简任)500 元,秘书、科长、200 元,科员 100 元。军人,以陆军军官为例:上将600元,上校300元,中校220元,少校150元,上尉70元,中尉40元。对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来说,花个3、5角钱坐黄包车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事,每个月花个5块、8块的交通费,伤不了筋骨。
知识分子群体
因为民国时期,受教育的人不多,所以知识分子群体也是普遍受到社会尊重,尤其是大学老师。当然,相应的,他们的收入也不差。大学里的教授一般每月能拿140-400元,像陈独秀在北大拿300元,胡适240元,李大钊做图书馆主任也有120元。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每月也有300元上下,所以这群人,其实都属于高收入群体,过得还是很滋润的。鲁迅和周作人在北京八道湾大院时,那不光是坐黄包车,因为周作人的夫人大手大脚惯了,家里人看个病,是汽车来,汽车去的。那时候能用得起汽车的,更是凤毛麟角。中学的教师比起鲁迅、周作人这些大教授就稍微差点,平均在50元左右,小学的老师就更差点,平均20元左右。另外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是编辑、记者。

报馆总经理一般月薪在300元左右,总编、主笔在150-300元,普通编辑80元左右。记者里,特派员记者大概100元左右,普通的40-60之间。所以对这个群体里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当然小学老师不算,还是能消费得起黄包车的,一个月100块收入,拿出来3、5块钱坐黄包车,应该是毛毛雨了。
行业工人群体
作为社会的下层人士,工人们的收入和教师、军官、官员比,可以说是惨不忍睹。1920年5月1日,《新青年》推出劳动节纪念号,详细记载了对各地各行业工人的调查情况,我们挑几个看一下:

上海纱厂工头每月约二十元,工人每日三角左右,算干满30天,也就九元每月。北京面粉厂工人每月七八元至十一二元。无锡面粉厂工头每月约二十元,工人每月最大十元,最小四元。无锡榨油厂工人每月最多十八元,最少十元。北京自来水厂工人每月八元至十一元,上海自来水厂工人九元到十六元不等。上海印刷厂工人多为每月七八元、十元左右。北京财政部印刷局职工八元至十五元不等。

数据比较多,总结一下,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工人群体的收入普遍较低,高级技工每月收入为数十元,工头为20元左右,而普通工人基本月入10元左右的收入水平。对了,像祥子这样的车夫,和普通工人收入差不多,也就是每月九块、十块的水平。另外,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对曹家渡的调查中发现“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每月须15元”。所以,工人兄弟们,一个人的收入,还不够养家,必须两个人出来工作,才能支持一个家庭老少五口人的生存。

像这样的群体,光吃饱饭,养活老人、小孩都已经很难,让他们花个三、五角钱去坐黄包车,简直是奢侈,一次车费几乎是他们月薪的5%。就好像你月薪一万,打一次3、5公里的车,要收你500块一样。肯定是心疼、舍不得的。
结语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对民国各个阶层的收入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看出,民国的官员、军人阶层的高收入基本反映了中国官本位的思想。而尊师重教的传统,以及亟待普及国民教育,让教师群体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较高的经济收益。而中国的工人群体,在民国时期相对来说位于社会底层,所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为什么工人阶级是革命最彻底的阶层。好了,想必看完后,大家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 "如果回到民国,你消费得起黄包车吗?"不过,不管答案如何,加油努力是一定的,要不然,会连今日的出租车、网约车也消费不起了。

最后,附送大家一个小知识点,民国的人力车为什么叫"黄包车"?因为当时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规定,运营的人力车必须漆成黄色,由此,黄包车的名字就这么叫了起来。


赞(5)
------------------------
K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30 07:54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1-11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