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
本頁主題: [历史返寻味] 曹立仁:毁三观的中国近代史(连载完毕)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靠着勇气和行贿,洪大班还真上访成功了,把御状告到了北京,三条内容,一恳求清国皇上重开闽浙海关通商;二恳求清国皇上惩办粤海关官员敲诈勒索;三恳求海关公开明确的海关各种关税规费列表。
        洪任辉被捕关押了三年,也是三条罪状,一是夷人居然违法法律跑出海关规定的居住地;二是夷人居然逾越直接上诉朝廷;三是夷人居然还居然还违法私学汉文。
        向清国皇帝上访请愿这条路看来是走不通啦,英国夷商就转回头向英国政府请愿施加压力。而在英国国内,当时正是经历中国历史书所谓的工业革命时代,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那些城市的工业开始迅速发展。这些企业家积累财富之后,按现代政治学的说法,形成了各股利益集团,在国会里,那是相当的有影响力。他们一听说,清国有三亿人口的大市场啊。那这市场潜力一打开,大家伙不得赚到鼻涕泡泡直冒啊。英国政府必须得和清国政府谈判定贸易协定,打开市场,同时规范贸易。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英国政府在1787年派出了第一个使团,要去清国商谈两国的商贸关系。没曾想半道上,公使去世,这第一个使团没到清国,就夭折了。
        到了1793年,英国派出了一个资深外交官,马嘎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出使清国。
        在英国,世袭的贵族老爷,中文习惯翻译的抬头是“勋爵”。古时候,他们那就是有自己领土的大小各级国君。不世袭的骑士,或者说太平绅士那些的,中文习惯翻译作“爵爷”,英国人称“瑟”。比如佛格森教练啦,万人迷贝克汉姆啦,古时候的大海盗德雷克船长啦,这些人被封骑士,那是不世袭的抬头。
        马勋爵那不仅是高富帅背景,而且外交和国际经验丰富。曾经作为全权特使,和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谈结盟事宜,而后还曾经在美洲,亚洲,非洲各殖民地任过总督。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不列颠帝国是日不落帝国”这个说法吧?这个说法,最早就出自马勋爵之口。
        马勋爵作了在他看来周全的预备工作,率领着庞大的使团和六百多箱的礼物来到了清国,停泊在澳门海面,等候清国官府的安排。当时随行的有东印度公司的董事长,他派人告诉十三行,这次来的,那不是俺们这些小百姓买卖人啦,这次来的是俺们英国国王的特使,也就是朝廷的命官哦,要来见清国的皇帝。
        就这么着,洋夷国派官员来见清国皇帝的消息被层层上传,达到了广州最大的朝廷命官,两广总督那里。两广总督一听说洋夷国派朝廷命官要来见皇上?那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洋夷要来朝贡啊。平常小百姓夷商,那都是在进贡了,这夷官要来见皇上,那可不就是要来朝贡吗。而且当时还正好赶上了,乾隆皇帝在办大寿。这洋夷还挺懂事的哦,还带了一大堆寿礼呢。两广总督就这么报上去啦,乾隆皇帝一听说,有这帮洋夷,不远千里而来,给自己上贡贺寿,那按戏文的说法,龙颜大悦啊,这些化外蛮夷,忠孝可嘉哦。赶紧的下旨意,周全安排夷国朝贡贺寿团来承德避暑山庄。
        就这么着,糊里糊涂的,马勋爵的使团就被当作朝贡贺寿使团,给一路带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到了通州,礼部怕洋夷不懂tian朝规矩啦,来教授拜见皇上的礼仪,这下出麻烦了:马勋爵不肯磕头。清朝的时候,朝贡使臣拜见皇帝的礼仪,叫三跪九叩,五体投地。就是要随着号令,双膝下跪三次,每次跪下,双手张开,磕三个头。
        马勋爵坚决不干,非得要按欧洲的宫廷礼仪来,那就是单膝下跪,轻吻君王的手背。这下麻烦大啦。这要让皇上知道了,那可不得龙颜大怒么,皇上要怒了,大家可不都没好日子过么。就这么着,大能人和珅都赶来啦,试图教化这顽固不化的洋夷。
        最后马勋爵提了个解决方案,要么这样,我可以按清国的规矩来,你按英国的规矩来,你按英国的礼仪,单膝下跪,对英王的画像行礼致意,这样大家伙扯平,地位平等。
那和珅那敢答应啊,这是要逆天啊,夷王和清国皇帝,那可能地位平等么?
        朝拜礼仪之争,其实就是个地位之争。英国公使坚持的是说,英王和清国皇帝地位平等。清国坚持的是,清国是高高在上的tian朝中国,其余各国,都是低一等的四夷。
        后来不知道和珅是如何劝解的乾隆皇帝,皇帝还真接见了马勋爵,按夷礼,单膝下跪就是啦,只是呢,吻手背就免了吧。
        清国的记载呢,这会儿就开始意淫啦,说是洋夷本来不愿意下跪,见到皇上天威庄严,扑通一声,马上就给跪了。其实中国有些无聊文人啊,那真是意淫能手哦。嘿嘿。
        马勋爵向清国皇帝提出了英国政府的几条请求,主要为,1. 循俄罗斯旧例,允许英国在北京设立使馆和拥有货仓。2. 清国多开放三个通商口岸,最好能开放北方的天津港通商。3. 降低英国商品的海关关税。4. 公开海关税费,不得任意乱增杂费。5. 循澳门旧例,允许英国在靠近茶叶产地,丝绸产地,和羊毛制品消费市场的拥有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租借地,由英国法律管辖,供英国商人居住。6.允许英国国教圣公会在清国自由传播。
        和国书一起递交的,还有英国国王给清国的礼物,表达英王的敬意。礼物都是玻璃制品啦,望远镜啦,速射炮啦,地球仪啦,前膛枪啦,钟表啦,羊毛织品啦那些能展现当时英国工业实力的物品。明显马勋爵是精心准备了这些礼物,想显摆一番英国的工业能力,希望能引起乾隆皇帝的好感。但是其实这些礼物根本是白送,其中的大部分礼品,包装都没拆,直接就搁圆明园里去了。后来英法联军不是进圆明园大肆劫掠了一通么?那速射炮都还在仓库里摆着呢。
        乾隆皇帝当然是把所有的要求都给驳回啦。对于英国人提出来的,有例可循的两个要求,清国是这么解释的,俄罗斯和清国,有段特殊的渊源,那是特例,英国没这个渊源。再着说了,买卖是在广州做的,你们在北京常驻个公使,能照顾的来千里之外广州的事情?
        对于租借岛屿的要求,皇帝没搭理澳门这个现成的实例,怒斥说,英格兰可不是唯一要和tian朝作买卖的蛮夷,这口子要是开了,各蛮夷都来要租借,这不全乱套了吗。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21:38
TOP Posted: 01-23 18:30 #125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在乾隆皇帝看来,tian朝给洋夷作买卖的机会,那是恩赏,他也有他的思路。清国这么大,不需要任何洋夷的商品,那都过的好好的。这些洋夷居然要和清国有平等的商贸往来,这不是无理取闹嘛。
        马嘎尔尼的外交使命算是完全失败了,日后他自我总结,认为问题是出自翻译和国书的书写上。当时马勋爵是雇了个胆子大的清国人,翻译的国书,但是那清国人胆子再大,也死活不敢让自己的笔迹出现在国书上,怕被人认出笔迹掉脑袋。最后是随行的一个小孩,当年12岁的小斯当东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他当时学过几个月的汉字,就那么给照着画出来的汉字国书。马嘎尔尼研究过些清国国情的,清国人看重书法的好坏。他认为,这歪歪扭扭的书法,是造成清国皇帝不高兴,进而回绝一切要求的主要原因。
        但是马嘎尔尼的这次出使其实收获重大,这是第一次一个庞大的西方团队,深入中国内地四个月的时间,从广州到北京,见识了清国内部的方方面面。而且当年清国也没有现代的军事机密概念,或许是为了炫耀军力强盛吧,清军的操练比武,包括清国的海防要塞炮台,都招待英国人参观。
        马嘎尔尼还带了画师的,这一次,把清国里里外外给摸了个透,而且还带回去了整套的清国法律回去翻译研究。使团成员的随行记录,为欧洲了解清国的现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在马勋爵看来,乾隆皇帝是个顶级的好战的疯狂老人。他有他的道理,所谓俄罗斯和清国的特殊渊源,他一清二楚,那不就是两国打了一战么,清国没打赢。
        而清国的军力,跟英国差距两三个世纪。清国的炮台,他们参观过,大炮连发射角度都无法调整,那只能固定一个落点射击,几乎就是个摆设。
        整体来说,马嘎尔尼他们认为,清国是个一塌糊涂的未开化的野蛮国家,而不是原先想象的文明礼仪的国家。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论断,有些地方,那还真就是文明的偏见。英国人不习惯的,不一定那就是野蛮。
        比如,饮食文化。使团到清国,沿途官员那都热情好客啊,山珍海味啊,玉盘珍羞啊,那一路上盛情款待。可是有些个美味,老蛇啦,狗啦,燕窝啦,那真就让英国人觉得恶心,觉得这都是些野蛮人,啥都吃。但是这些不过是不同的习俗传统的不同而已,法国人,不也一样吃蜗牛啦,牛蛙啦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么?
        再比如,人体粪便的事情。英国使团到北京,见到当时北京城里的粪水沟,还有进城收粪便的农民,那他们也觉得恶心坏了。不同于欧洲的农地轮耕制度,中国的农民,从很久以前,就收集人体的粪便作为肥料,补充土壤的养分。这按今天的说法,那算生态农业吧?
当然,也有许多地方,那是真的当时清国和英国有着巨大的差距。比如沿途衣衫褴褛的穷人;官员飞扬跋扈贪赃枉法;法律制度混乱,审判制度不合理。
        马嘎尔尼使团的报告,开始整个的扭转了当时欧洲对遥远的中国的向往和憧憬,欧洲的中国热,从此开始变成了中国黑。当年欧洲还真就存在过一段对中国狂热的向往。这中国热是怎么来的呢?
        罗马天主教,虽然是公会的组织机构,但是内部一直存在有不同的流派。耶稣会就是其中一个曾经势力强大的流派。耶稣会的教士,主要是走上层路线,通过渊博的科学人文知识,成为各地君王的家庭教师和顾问,进而影响他们,坚定他们对天主教的忠贞。中国人熟悉的大科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那就是耶稣会的。
        十七世纪开始,耶稣会传教士到达中国,主要也是走的上层路线,当年徐光启,就是折服于耶稣会传教士的数学几何和天文等知识,而归信天主教。可以说,在明朝的时候,中国的科技知识水平,已经和欧洲有了相当大的差距。
        清国的时候,耶稣会传教士活跃于宫廷和朝廷之上,因为得到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他们一面服务于朝廷,一面传播天主教,清国的天主教徒人数一度达到了27万。一直到后来出现礼仪之争,这一局面才完全改变。从周朝开始,历代的中国人一直有着敬拜祖先的传统,耶稣会的教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认为这只是个民俗传统,而不是异神崇拜。事实上,孔子解释的祭祖,还真就没有任何求祖先保佑那些的迷信内容。孔子是说,通过这个仪式,大家可以追思自己的历史传承,进而提高自我。但是到了康熙末年,罗马教皇下令,一切清国的天主教徒,不允许再有敬拜祖先的行为,否则算作叛教。这一下皇帝火大了,儒家的传统,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统主干,而敬拜祖先,更是儒家的核心之一。不让清国国民拜祖先,那不成了数典忘祖了吗?清国皇帝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到雍正年间,1724年,清国全面禁止天主教传播。只在宫廷里保留几个承诺不再传教的教士,比如画师郎世宁和地图学者蒋友仁。除此之外,不再允许任何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
        而在康熙年间,有一位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书写了一系列介绍中国文化,介绍清国现状的书信文章,传回欧洲,引发了中国热。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7 23:36 
TOP Posted: 01-23 18:31 #126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巴多明拿康熙治下的清帝国和同期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作对比,从方方面面,体现了清帝国的文明富庶。对应于道德败坏的太阳王王庭,巴多明觉得,儒家道德治国的清国,更接近于犹太-基督教伦理传统。儒家和老子的经典著作,也被耶稣会的传教士翻译传回欧洲。
        欧洲思想界开始了中国热,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对中国的哲学传统充满了向往。其中最狂热的中国粉丝,当属伏尔泰,伏尔泰在他的著作“论诸国族之习俗于精神”中,长篇大论,热情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宣称,欧洲根本没有他理想中的贤哲君王,只有遥远的清国皇帝,才是仁爱睿智的贤哲。
        当时法语里都出了一个新名词,chinoiserie,中国热。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政府制度,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美术,中国的建筑,都成了时尚达人追捧的概念。那时候在欧洲,你要不知道孔夫子,你家里要没摆几个中国瓷器,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知识分子。建筑界都中国热,法国洛可可风格,就明显地融入了中国的美学概念。中产阶层家里,要没几个来自中国的摆件物品,那真就是没面子,甚至连墙纸都出现了“中国”风格墙纸。高级住宅区,街心小公园里,那必需的,得摆个山寨的中国佛塔,至少的,得摆张中国风格长椅。没点中国元素,好意思吹自己住的是高级住宅区么?那会儿的中国热,还真就是这么狂热,嘿嘿。
        对中国的向往和狂热,随着欧洲和中国交往的增多,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慢慢开始变啦。
        孟德斯鸠和卢梭是首批的批判者,他们认为,也许中国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真正自由平等的生活,因为中国的法律是基于恐惧,而不是基于理性,而中国的教育体系也会导致道德的堕落,而不是提升。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认为欧洲已经处于平稳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而北美则是在充满活力的上升阶段,中国则局限于其法律和制度,已经到达了停滞阶段。亚当斯密更指出来,一个无视和鄙视对外贸易的国家,是不可能有着真正的商业素质的。
        真正把中国热完全浇灭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黑格尔提出一个亚洲社会的概念,中国是亚洲社会的代表。基于对欧洲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乐观,黑格尔宣称,中国的古代和现今,都是只有一个人有自由。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是有一批人有自由,而西方的现今,已经快要进入所有人都是自由的时代。因此,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社会,是脱离于人类文明进步历史的。
        基于这个缺乏依据的论断,黑格尔开始寻找中国停滞不前的原因,提出了环境决定论。中国的陆地环境导致了土地只能产生无穷尽的附属者,依赖者。而欧洲的海洋环境,则造就了欧洲人勇于探索和挑战精神。对亚洲社会和中国而言,海洋是陆地的尽头。而对欧洲人而言,海洋是机会的开始。
        楼主无意去批判黑格尔这个很傻很天真的论断,嘿嘿,美国汉学界二战后就忙着玩批判欧洲中心论,早都已经批臭啦,嘿嘿。
        但是在历史上,黑格尔的论断,深刻地影响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大批19世纪末的欧洲思想家。
        中国,在不少欧洲学者眼里,已经从一个人人向往的文明之邦,变成了一个需要欧洲拯救的愚昧野蛮国家。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8 00:50 
TOP Posted: 01-23 18:32 #127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马嘎尔尼的中国使命是以失败而告终了,是他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挫折,也是中国命运的一次悲哀。1793年,马嘎尔尼带着礼物要求和中国签署平等的外交商贸条约,他没有办到。若干年之后,西方列强带着枪炮强加给中国诸多不平等的外交商贸条约。

        2. 闭关锁国的瓦解,1800-1860
        马嘎尔尼来华的时候,正赶上康乾盛世的末期,乾隆皇帝,那觉得自己牛大发了,文成武德,震硕古今。康熙雍正两朝修养生息,积累其了国力,乾隆皇帝开始四方攻略,扩大疆域,号称“十全老人”,有真的有凑数的,反正是凑上了十个伟大的胜利。开始打仗那是劳民伤财的啊,一方面是国库消耗巨大,另一方面则是穷人开始剧增。乾隆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就爆发了川楚教乱,一直到1804年,清国才算是镇压了这次教乱,可是耗费巨大,国库一下就空了。
        今天去看这些清朝皇帝,真觉得他们有些傻。怎么就居然没一代想到过收商业税呢?农民那就都交农业税了,商人凭什么作买卖不交税啊?这些榆木脑袋皇帝们,还真就不开窍。收商业税,那要到了后来,曾国藩他们练湘军,才开始有的。
        嘉庆那就是个穷皇帝,大家去看清国的皇帝,嘉庆,道光到咸丰,连着三个皇帝,有个共同点,过日子特抠,生活特节俭。没办法啊,国家穷。历代清国统治者,都有着危机意识,尽量的不加重小百姓的负担,皇帝们其实都清楚的很,国家只要收一文钱,真的落到基层小百姓身上,那至少的翻个一倍,整个官僚体系,层层都在贪。只要皇上一给名目,那就是赚钱的机会来啦。
        嘉庆一直在想办法改善国家的经济困境,但是收效甚微。这时候清国首崇满洲的弊端和乾隆时代大兴文字狱的恶果就开始出现了。一方面士人们说话写文章都要小心翼翼,避免惹祸,缺乏自由争鸣的勇气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世代把持高位的满人亲贵们,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同质化圈子,一方面缺乏开阔的眼界和思路,另一方面就安逸于捞钱过日子,形成各种利益集团。
        我们说一个案例。南北漕运一直面临着航路淤堵的问题,从南往北的漕运,不仅效率低,而且耗费巨大。曾经有人建议改走海路运输,不仅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而且节省开支。但是这个建议,遭到到漕运体系的利益集团的强力反对,最后只能作罢。
        如果改走海运,不仅是在经济利益上能给国家带来好处,另一方面,自从洪武皇帝海禁以来,曾经盛行于唐宋的中国航海传统,已经消亡于明清两代。如果能够开始南北的海路航线,清国建重新建立起航海传统,积累航海经验。一直到自强运动培养海军军官,清国真正善于航海和海战的,只有活跃在国境之外的福建广东海贼商团。
        清国皇帝一筹莫展的时候,鸦片问题又来雪上加霜。不列颠商人销入清国的鸦片数量,从1800年的4570箱,发展到1828年的13,131箱,到1832年,已经是23,570箱。这个数据,只包含了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商人销量。如果算上美国,和欧洲各国鸦片商人的销量,数据只会更大。
        当年各国都没有禁止鸦片,但是,为什么只有在中国,鸦片泛滥到如此的地步?这个成因,还真的很难解释清楚。明显的事实是,鸦片的泛滥导致了一系列危及国家根本的问题。首先是在国家安全方面,军队的士兵战斗力下降,鸦片买卖还进一步恶化了体制内的官僚腐败问题,而且由于大批底层穷人吸食鸦片,由此滋生的犯罪行为也恶化了社会治安。
        在经济方面,第一个问题就是消费市场萎缩了,绝大多数的鸦片吸食者是城市里的底层,购买力有限,直接造成了消费品市场的萎缩。更重要的是,鸦片交易导致了大批白银外流。有学者估算,从1821到1840年间,原本在清国内循环流通的白银,有五分之一流出国外,这直接导致了各地银价的上涨。最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山东,乾隆年间,1450文铜钱兑换一两银子,到1800年,比率变成1650,到1830,居然变成2,700铜钱兑换一两银子。广大农民平常是只有铜钱的,而清国是银本位国家,农民到纳税的时候,必需将铜钱兑换成银子。银价的飞涨,长此发展蔓延,将成为全国农民的负担,一但农民苦不堪言,国家就危险了。
        皇帝和大臣们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嘉庆到道光皇帝,都在禁烟,但是鸦片却屡禁不止,因为整个体制,都卷入了这个鸦片贸易中里。水师抓走私船,那就和玩游戏一样,您快快跑哦,我慢慢追哦,大家都在中间获利。到后来,鸦片走私船甚至都开到天津港作买卖了。
        当时朝廷里对如何处理鸦片危机,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称驰禁派,主张在体制内严禁,官员士人军人严禁抽鸦片,民间则放任自流,同时把鸦片交易合法化,可以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可以进行规范管理鸦片市场。与此同时,在国内种植鸦片,以防止白银外流。这一派其实是满汉官员的主流,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卢坤,就是建议驰禁,他身处禁烟第一线,知道其中的艰难。
        另一派则是严禁派,主张通过严厉刑罚彻底根除国内的鸦片消费市场,当时龚自珍是建议林则徐说,吸鸦片的全部绞死,卖鸦片的全部砍头。鸦片消费市场只要消除了,鸦片走私买卖自然也就消除啦。
        我们从今天回顾历史,或许会觉得严禁派的主张太过简单化,理想化,民间的鸦片消费一直到民国时代,都没有根除。
        但是当时的道光皇帝,那心里着急啊。国内种鸦片,这怎么说也是个技术活啊,这要等到啥时候?白银哗哗的这么外流,再这么弄下去,银价飞涨,搞不好又要激出民变了。
        道光皇帝召见严禁派的干将,湖广总督林则徐进京,君臣商谈严禁事宜八天。道光皇帝下了决心,走严禁路线,任命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负责全国禁烟。
        当时有朋友劝林则徐,这活不能接,这活没法干啊,办砸了搞不好就要掉脑袋的。林则徐的回答,是非常感人的士人风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广州是鸦片输入的源头,又是鸦片的主要分销和消费市场,要禁烟,就应该去广州。就这样,钦差大臣林则徐奔赴广州禁烟去了。
        我们回来再说说英国人方面的举动。
        马嘎尔尼来华之后,英国就陷入了和拿破仑的征战,顾不上清国这里的事情。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拿破仑时代结束,欧洲重现和平。英国任命阿美士德勋爵为公使,带上礼品赴清国谈判通商事宜。这一次,英国准备的比上一次更为充分,不仅随行的有精通汉语的小斯当东爵士,就是当年那个小男孩,而且还明确告诉阿美士德勋爵,如果清国皇帝坚持,那么磕头就磕头吧。
        1816年,英国使团到达天津,结果双方还是在这个问题上弄僵了,礼拜理藩院都来规劝,阿勋爵就是不干。这次嘉庆皇帝没有他爹乾隆皇帝那么大度啦,认为夷使目无圣驾,把使团给哄回去了。并且让他们带回信回去给英王,以后别派人来朝贡啦。嘉庆皇帝最后还是表现出了气度,收下了英国摄政王的礼物,同时也送了批礼物,当然是叫“恩赏”了批礼物给英王。
        这次的外交失败,原因很明显的,是阿勋爵的个人原因。英国人也说,在罗马,就像罗马一样行事。更何况,英国政府已经明确指示他了,不要担心有损英国国家尊严。阿勋爵这次,那真就是矫情,因为此时的英国人,心态已经开始傲慢了,清国在阿勋爵眼里,那已经是愚昧的蛮夷了,那自然不愿意低头学清国的规矩。
        1834年的时候,英国发生了一件事情,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自由市场思想占主导的阶段,英国国会收回了东印度公司的亚洲买卖专营权。东印度公司专心治理印度赚钱,亚洲的买卖,收归英国管理。
        如此一来,原本在广州的东印度公司大班被召回,替代他的是英国政府委派的驻华商务总监。乡亲们要注意这个变化哦,从东印度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改变成英国政府派驻的官方代表。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8 16:07
TOP Posted: 01-23 18:33 #128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是民间的商人,他们和公行买卖交易,那是正当也正常的。而英国商务总监,事实上是英国政府派遣的特使的官方身份,至少根据欧洲人的制度,他们有权力要求和清国官员交涉。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也没有电话视频那些的啊,他们要等上级的指示才能行动,那就啥事也办不成啦。所以他们都是中国人所谓的“全权”公使,在政府授予他们的权限范围内,他们可以完全独断行事。
        第一个商务总监,是律劳卑勋爵。派他来的时候,英国外相巴麦尊勋爵就给了他四条指示,
        1. 遵守清国的法律制度,哪怕那些是带有偏见歧视的制度;
        2.尽量和清国人维持友善关系。
        3. 书信不要使用威胁语气,不要冒犯清国官员。
        4.不要管那些鸦片走私商人的事情。巴勋爵自己是托利党人,对那些走私鸦片的英国商人,那是相当的鄙夷。
        但是这个任命的人选资格,其实很成问题,律勋爵只在军队和国会里待过,根本没有殖民地或者外交方面的工作经验。
        律劳卑到广州干的事情呢,其实把这四条指示等于全给违背了。他先到的澳门,和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交接好工作,然后招募些当地的工作人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一错再错,错了又错啦。
        他首先离开澳门入住广州十三行的英商馆,这就违反了清国的规定。洋夷没有清国官府的批准,那是不能够自己进广州的。
        第二天,他派下属翻译好信件,去广州城门口递交公函给两广总督卢坤,试图表明自己的身份,建立关系。这里他更是错的一塌糊涂。首先,洋夷不能直接见官,只能通过十三行转呈。其次,他的公文格式,是平级的公函,而不是下级对上级的“禀”,更自称是“大英国正贵大臣”;清国官员那个敢接受这样的信函啊?当时就没人敢接收这个公函。
        两广总督卢坤下令驱逐律劳卑出广州,鸦片商人渣甸庇护了他。两广总督命令十三行准备中止和夷商的贸易往来。律劳卑居然想出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争取社会舆论支持。他雇人在广州城内四处张贴中文布告,指控两广总督傲慢无礼,并且告诉城内百姓,官府要压迫大家啦,要一中止买卖,勤劳的乡亲们那不都得失业了吗?律勋爵,是真的把英国那一套照搬到了广州,哈哈。卢坤大怒,这厮是要煽动谋反啊。立刻下令,全面中止与英国的贸易,同时命令所有清国雇员撤出,断水停粮,派包围十三行英商馆,直至律劳卑离开广州为止。
        律劳卑被迫离开广州之后,率领两艘军舰进入广州江面来耀武扬威,那其实真就是虚张声势,挥挥拳头,显摆显摆二头肌啥的,他那里真敢开战啊?回去向英国政府都没法交代。没想到清国炮台还真敢开炮,这下傻了吧?灰溜溜地跑了,回去想想这事不能就这么完啊,又写了封信来吓唬,派人转信给两广总督,攻击英国国旗,那是严重的冒犯哦,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哦。任何不敬英王的行为,都将会得到惩罚的。颤抖吧,卢总督,玩儿命地颤抖吧。这还真是他说的原话,英文是Therefore tremble, Viceroy Loo, intensely tremble。
        律劳卑这么玩,那都是那些鸦片走私商人渣甸起哄给闹出来的。走私商人不怕中止贸易,他们本来就是私底下和清国商人交易,中止贸易对他们没有任何损失。他们就希望把事情给闹大,英国和清国打起来,他们就有机会把鸦片贸易合法化。可是颠地这些正经商人就不干啦,买卖一停,他们损失巨大,这些英国商人纷纷出来指责律劳卑胡闹惹事。感觉万分委屈的律劳卑自己知道理屈,无奈只好把军舰撤回澳门,要说他也是带着疟疾在尽自己的职责,却得不到同胞的认同,回到澳门两个礼拜,病情恶化,就在澳门去世了。这场风波也算是结束了。
        临终前,他写信给首相格雷勋爵,告诉首相,和清国政府商谈,如果不带着武力威胁,那完全都是浪费时间。他的这个建议,日后就成为了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基本思路。
        律勋爵之后的两任继任者,都本分而不惹事,尽量遵循清国的法规制度,这一段时期,算是暴风雨前的沉寂期吧。
        1833年十二月,已经在澳门工作过几年的义律升任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本人是非常厌恶鸦片贸易的,认为这是英国的耻辱和罪恶,更不要说鸦片走私买卖啦。在这一点上,他和当时的英国外相巴麦尊勋爵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他只能在他的权力范围内,通过合伙英国王法的手段去尽量约束鸦片走私商人,毕竟,鸦片买卖本身,并不违反英国法律。义律多次合乎清国的规矩,以卑微的书信恳求当时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希望能见到总督大人。大家想想都知道,根据当时清国的制度规矩, 邓总督可是不敢私自会见洋夷的,那不规矩全乱了嘛,那怕是夷官,嘿嘿。
        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
        林则徐出生在福州,祖上据说是中原迁入福建的,家谱里的开宗始祖是宋朝的一位进士。林则徐的父亲是个秀才,教授私塾谋生,从小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太多啊。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考取进士,成为官一代。林则徐是一个典型的科举制度下穷人家的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
        按当时的标准,林则徐那就是德才兼备的完美人物。一方面,林则徐是“清流”人物,也就是为官清廉。当然,那是要按当时的标准,潜规则啦,摊派啦,那些不算贪污。要按现代的法治标准去说,估计除了海瑞,明清就没清官啦。另一方面,林则徐有才干,管理百姓,治理水利,在湖广任上禁烟,也卓有成效。林则徐到那里做官,都造福当地百姓的,替当地百姓办好事,这倒是真的。
        道光皇帝,按旧的传统,那也是明君。赏林则徐黄马褂穿不算啊,还允许紫禁城内骑马,那真是旷古未有的殊荣。那时候还不是清国后期,不得不倚重汉臣,道光皇帝能够这样重用汉臣,是相当不容易的。就算是后面惩处林则徐,我们后面会说到的,那正就是秉公处理,林则徐是有欺君误国之罪,道光皇帝也表现的非常宽厚,甚至在林则徐发配伊犁之后,还关心他的生活处境。
        道光皇帝和林则徐,那真就是明君和忠臣。他们的悲剧和失败,那是当时的清国传统和环境所决定的。
        林则徐到广州,先和邓廷桢,关天培等当地军政大员会面,按现在的说法,叫稳定干部队伍。邓廷桢本曾经上奏道光皇帝请求驰禁,既然皇上定了严禁,那就尽力遵旨照办。
        有一个流传的段子,我倾向于相信这是真的。当时林则徐接到了许多揭发举报官员们参与鸦片走私的信件,林则徐当着官员们的面,把那些信件全给烧毁了,告诉大家,往事不究,从此大家伙齐心协力一起禁烟。
        林钦差是清流,但是他更是一个要不辜负皇帝使命的大臣,他得办成事情啊。咱们简单举个例子啊,道光皇帝,那是出了名的穷,后来那些革命党就有嘲笑道光皇帝作叫花子的,穷到啥样呢?衣服旧了都舍不得丢,打个补丁继续穿,那是皇帝啊。林则徐成天和皇帝朝夕相处,他能告诉皇帝么?皇上啊,您找内务府打个补丁的银子,跟北京城,都能买好几件新衣裳啦。
        整个体制就是这样,都抓了,谁来办事?抓了旧的,新来的难道不是一样的么?这是整个体制的事情,林则徐是个能人,他当然清楚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抓到最后,他自己啥事情都办不成了,而且大家都认真起来,他自己能说的清楚么?后面就真有言官举报他。我们说林则徐,张之洞这些是清官,是说第一,他们收受的贿赂,都是当时体制里公开的潜规则。他们左手进,右手出。第二,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摊派的钱,不是为了自己赚钱,而是用作国家的事情上。
        稳定了体制内的官员们,林则徐开始雷厉风行的禁烟行为,主要是三方面入手。一,对内消除鸦片消费市场。二,知己知彼,了解洋夷的情况,积极备战。三,对外夷,恩威并施,收缴鸦片,杜绝源头。
        这个思路有个巨大的问题是,吏治那里去啦?
        驰禁派的主张,逻辑很明显的,拿吃皇粮的下手,官吏士人兵丁严禁鸦片,百姓通过教化,放任自流。当年有功名的,只要是秀才这样的,都可以领一份皇粮,吃皇粮,受皇恩,那么就应该遵循皇帝的命令,不许吸食鸦片。这个逻辑很清楚,从体制内禁烟。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9 16:58
TOP Posted: 01-23 18:37 #129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严禁派目标宏伟,全国都禁烟。但是林则徐自己都清楚,体制内的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禁烟的。那么只有从源头下手,把鸦片的来源给杜绝了,问题就解决了。
        从鸦片的供应来源下手,这才是林则徐觉得自己有把握的信心所在。官员我治不了,洋夷我还收拾不了么?在当时的清国官员看来,洋夷和十三行的那些商人老板们,是一回事情,一个地位。也是导致和洋夷的冲突越闹越大,直至双方打起来。
        而事实上,吏治不清,鸦片必然百禁不止。道光皇帝后来震怒的一个原因就是,你告诉俺能禁烟,结果呢?
        林则徐先是发告示,对百民晓之以大义,吸烟有害健康哦。然后明示以刑罚,再吸烟,后果很严重哦。杀几个鸦片贩子,那是当然的啦。开始收缴鸦片烟具,关闭烟馆。
        要说林则徐,已经比龚自珍那些严禁派仁厚了,没有上来就杀一批吸烟的。
        如何保障禁烟效果能持续?老办法,连坐。上面介绍过的,就是层层问责,互相监督,互相揭发。士人,军队,百民,都实行连坐制度,不过在禁烟的问题上,是五人一个单位。
        忙完这些,林则徐开始着手了解洋夷的情况,派人从澳门购买各种报纸书籍,组织幕僚翻译整理,汇集成册,了解洋夷的情况。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洋教士原著的“对华鸦片的罪恶”;英国学者原著的“四洲志”;英国商务监督写的“华事夷言”。还有洋教士帮着翻译的“万国律法”。这批书籍和翻译材料,算是近代历史上,清国最早尝试了解洋夷的书籍。其中的四洲志,日后被魏源结合其他材料,编辑整理成“海国图志”。
        中国历史学界宗师级学者,范文澜大师,盛赞林则徐作“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不知道当时十三行伍老板那些算不算是中国人?嘿嘿。
        林则徐是在试着了解洋夷,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开始加强军备备战。
        林则徐是意识到洋夷的火炮,洋枪和军舰是比清国的强大的,可是皇帝抠门啊,国库穷啊。怎么办?老办法啊,摊派啊,当然,也可以说成“爱国商人们踊跃爱国”哦。林则徐不仅买了些洋大炮,还从新加坡买进了一艘洋军舰。后来言官揭发举报林则徐,其实说的就是这个。
        林则徐没有看明白,清国军力和洋夷的差距,那不仅仅是所谓的器物差异,今天的说法,叫硬件差距。硬件差距之外,软件的差距,那才是更致命的差距。
        林则徐知道了火炮要有瞄准装备,而且洋人的火炮射程,威力都大的多,在想办法购买洋夷的大炮。但是开炮需要三角几何的知识,否则无法计算掌握落点,林则徐就不知道。不仅他那代人不知道,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清国的军队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洋枪的真正威力,不仅在枪械本身,当时的洋枪,其实还是前膛枪为主。英军的威力主要是在战法,靠着勇气和纪律,站成三四排,轮排发射。清军以为,靠着洋枪发射的间隙,玩命往上冲就近身肉战,靠人数的压倒优势获得胜利,可能么?英军那是不间断地一直在轮射,前排打完蹲下装弹,后面一排发射,后面一排打完,再蹲下,再后面一排发射。
        这种战法,是靠严格的训练和战士的勇气才能达成的。美国内战双方死亡巨大,超过美国历史上所有外战的总和。原因就在于,当时南北双方,都采取的是这种战法。北军士气高昂,解放奴隶啊,洋基们。南军也士气高昂啊,保家卫国啊,红脖子们!双方训练水平接近,互相这么对射,就看那一方勇气崩溃,先撑不下去溃散,因此死伤惨重。清国军队那里见过这种战法。
        再有我们前面提到的炮台。今天中国各地还保留着这些清国时代的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哦,蓝蓝的大海在眼前,蓝蓝的天空在上面,微风拂面,心旷神怡哦。可是打起来呢?连个遮盖都没有,那不就是一堆人站在上面,用血肉之躯等着英军的炮弹狂虐么?
        虎门海战,清军不可谓不英勇,全被英军炮火给炸死了,关天培只能抹脖子自尽。打死了一个英国军人么?
        林则徐还有一招,发动人民群众,让士绅们办乡勇团练,洋鬼子怕武术。乡勇团练在洋兵面前,多少战斗力,我还真不知道。但是我不相信能强过清军,毕竟当兵打仗真是个技术活。请来黄飞鸿师傅,带乡亲们农闲的时候练练拳脚,能真有战斗力?除非是湘军淮军那样职业化的,他们已经不是乡勇了,是事实上的官军。
        后面吹着跟啥似的三元里大捷,那不就是大几千乡亲们,趁着下大雨偷袭,洋人的火枪不好使么,打死了几个洋兵?英国人说他们死了一个,中国的学者有的估计是打死了四五个。乡亲们死了多少个?楼主真不知道,中国学者似乎不觉得有必要研究这个。
        就这么说吧,整个鸦片战争,不算乡勇民团,清国动员十多万军队,打死不到七十个英国军人,这其中还有三十九个,是死在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场战斗,镇江之战。那次一方面英军托大,没像以往那样,密集炮火把清军全灭了打溃散了,再上去插旗占领。另一方面,是真遇到玩命死磕的八旗军了。
        要是真的了解鸦片战争的战斗,后人看了,只会觉得窝囊,看着心酸。
        当时琦善其实早就看明白了,他自己见到洋人的军队,他就看明白了,我们到后面会说。
        林则徐还真有把握,他真就觉得第一洋夷只敢虚张声势,不敢打。因为清国只要一断绝茶叶和大黄供应,洋夷就没活路,他有这底气和信心哦。他不仅用这一招吓唬洋夷,而且对皇帝也这么说的。道光皇帝降他的罪里,有一条,说他没有断绝供应。林则徐自己说的啊,皇上,咱们先修文德以来之哦,仁至义尽,这些洋夷还顽固不化,那么只要不卖茶叶和大黄给他们,他们马上完蛋。
        林则徐更有把握的地方是,洋夷不可怕,就算他们军舰再牛,他们上岸必死。为啥?洋鬼子腿不能打弯啊,只要一倒地,那就起不来啦。当时英国军队不是没打广州么?先是北上天津,中间攻打定海。林则徐就上奏要求去定海打洋夷,他就有这把握。那是啊,拿根长竹竿,一捅翻洋鬼子,这不就完啦。
        林则徐的底气就在这里,楼主总结一下,
        1. 洋夷自己国内是禁烟的,这些洋夷是非法之徒,告诉他们国王,让国王收拾他们。
        2. 一旦不卖茶叶和大黄给洋夷,洋夷马上完蛋,可以不战而胜。
        3. 洋夷来犯,也不需要紧张。只要备战好,就可以击退。
        4. 就算洋夷炮舰真的厉害,上岸来,就能灭了他们。因为他们的腿不能打弯。
        基于这些判断,林则徐开始向夷商们施加压力了。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9 16:59
TOP Posted: 01-23 18:38 #130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当时在广州作买卖的夷商有很多,有的和十三行从事合法买卖,有的则是从事非法交易的鸦片商人。顺便说一句哦,米国大统领,小罗斯福先森的祖上,就有在广州作买卖的,不知道是不是走私鸦片发财的,嘿嘿,真不知道哦,楼主只是在他家老房子里看到许多清国时代的中国瓷器摆件,介绍说明是说,当年和广州交易,积累了些财产。
        而林则徐无法区分清楚这中间谁是合法商人,谁是走私犯人,那只能把这些夷商当一伙人来看待,美国商人算一伙,英国商人算一伙。要求他们交出鸦片,并且写下保证书,以后再来广州,船上不许携带鸦片。他的这个作法,按照清国的规矩,是合法而且合理的。因为治理清国国民,同样也是这样的连坐制度。
        而且林则徐还真的了解些洋夷,林则徐自己告诉夷商的,本大人旧居闽海,早就清楚你们这些洋夷的习俗和伎俩,知道你们洋夷守信用,写了保证,就不会再犯了,本钦差可以既往不咎哦。
        最初的时候,这帮子夷商真就以为林钦差和以前的那些清国官员一样,只是要些孝敬的,先是拿个禁烟令吓唬吓唬,然后懂事的买卖人孝敬孝敬,这事情就过去啦,你懂的。这都第几十次禁烟啦,洋夷们早习惯了清国官员的这一套。所以夷商们刚开始,还真就反应冷淡。
        林则徐为什么不直接拿对待清国百姓的那一套,直接杀几个洋夷立威呢?估计是因为怕打仗,国家穷,打仗耗费巨大,不要轻起战端。
        林则徐下令,封锁夷商居住的十三行,所有清国雇员立刻撤出,清兵日夜围困,断水停粮,直至交出鸦片。当时关在里面的,就有从澳门赶来处理危机的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先森。
        林则徐这么做,其实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依据清国的规矩,这么做,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啦。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还是那个问题,文明的冲突。在英国方面看来,清国两个地方冒犯了英国。首先是把英国的官员给监禁了,其次是非法禁锢英国国民了,而且还断水停粮,这算是要往死里整啦。
        义律当时就写信给林则徐,你这是要开打么?
        当时义律和林则徐,都觉得遇到脑子不清楚的浑人了。你怎么就不怕呢?亲?估计双方都特郁闷。
        林则徐此时和邓廷桢合计着,起草了一封给英国女王的书信,应该说是叫“谕”。夷王嘛,那就是番王啦,tian朝上国的大官传谕训诫番王,那才合乎规矩嘛。而且林则徐还知道这是英夷的番王居然还是个女娃,瞧瞧这洋夷,野蛮不开化到啥地方啦。
        林则徐是真认为洋夷是蛮夷哦,他的书信里,不少地方,那就是称夷人作“犬羊”。而且他到过澳门,知道这帮子洋夷,居然连婚配都是自己选对象的,这帮子蛮夷堕落野蛮成啥样子啦?
        写好这封信,上呈道光皇帝,皇帝看了也觉得措辞得体,恩威并施,写的不错。批复之后,林则徐就找幕僚中的袁德辉翻译。他办事还真仔细,翻译好的英文信件,他再找两个信的过洋人分别翻译,把两个洋人翻译回来的中文谕书最对照自己写的原文,确保袁德辉翻译的没问题。这还没完,他还招了一个英国水手来看看这信写的有没有问题。
        那水手名叫“喜儿”Hill。喜儿一看,当时就笑喷了,真的就笑喷了啊,不过他也没敢说实话,撒谎说那上面的洋文有几个地方不准确,就这么给混过去了。喜儿要真说实话,应该林则徐也不信。
        楼主大致说说这谕是些啥内容,说这个,不是为了嘲笑林则徐的愚昧无知。他是个相当聪明有才学的人,如果你我处在他的那个年代,十有八九比他表现的更荒唐。说这封信的内容,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个封闭缺乏交流的世界,是何等的可怕,会导致何等荒唐的看世界的眼光。林则徐放眼看了世界,他根据他所了解的世界,写了如下这么一封谕英国女王书。
        上来当然先是歌颂我tian朝大皇帝是天下人的共主啦,为天下人谋福利除祸害。
        接下来就是夸英国女王啦,你们最近这么几代国君都很懂事哦,都很恭顺哦,所以大皇帝恩赏你们作买卖发财致富,你也是懂的道理的哦,要感激天恩哦。
        接下来开始讲道理啦,你们番邦有些歹徒啊,忘恩负义,把毒品鸦片卖到这里来,我知道你是不允许你们那里的百姓抽鸦片的,这事情你得管管啊。我知道你一向仰慕tian国,一定可以管好你的臣民的,你要知道啊,tian朝的法律不可以不敬畏哦。
        你可要想清楚这事哦,tian朝卖给你们的东西,都是让你们能赚钱的好东西。如果tian朝不是出于好心,不卖茶叶和大黄给你们,你们还有活路么?想清楚这事情哦,tian朝要不是体谅爱惜你们,早就闭关绝市啦。要乖哦,要懂事哦。赶紧的把鸦片都铲除该种庄稼,这样才是仁政嘛,才会蒙上天祝福保佑。你要是不听话,tian朝皇帝要是生气了,后果非常严重的哦。最后结束,命令英女王,接到命令,立即执行,不可延误。
        林则徐觉得义律这厮不靠谱,托一个英国商船长把这信带给英王。那船长算是个守信之人,可是英国外交部拒绝接受这信,于是船长把信交给了泰晤士报,当时的泰晤士报真就把这信给刊登出来啦。
        此时被围困在十三行里的英国商人们日夜生活在饥渴和恐惧之中,可是他们怎么就不交鸦片出来呢?因为当时英国鸦片商人手里的鸦片太多太多啦。之前朝廷上争论驰禁还是严禁的时候,他们的判断是鸦片买卖马上就要合法化了,鸦片需求量马上就要激增啦,于是囤积了大批的鸦片。另一方面,英国人的买卖,通常都是股份制的。这些在广州的鸦片走私商人,那也只是股东之一,如果把鸦片交出去,他们回去就马上破产啦。在清国,官府可以随时没收商人的鸦片,可是他们回去面对英国的合伙股东,那人家就按英国的规矩办事啦。
根据英国的法律,义律还真没有权力没收鸦片走私商人的鸦片。可是不交出鸦片,难道困在十三行里等着饿死?义律这时候提出来,以不列颠政府的名义,你们把鸦片交给我,我保证你们得到相应的赔偿。就这样英国商人们交出了20283箱的鸦片给义律,义律再转交给了林则徐。林则徐则解除了十三行的包围。
        乡亲们注意一条啊,林则徐是从义律,一个英国政府的外交官员手上,接收的这批鸦片。当然,这又是个文明冲突。对当时的清国而言,没有什么外交的。就是tian朝和洋夷,洋夷那些的,和暹罗,越南,朝鲜,那是一个地位。而对英国来说,这则是公然冒犯英国的尊严了。清国通过威胁手段,胁迫英国外交代表屈服。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9 21:29
TOP Posted: 01-23 18:40 #131樓 引用 | 點評
is00qy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3633
威望:364 點
金錢:1544450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7-05-06

只有封建王朝结束后的历史才精彩,之前的就算了吧


點評

    TOP Posted: 01-23 18:40 #13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对于交出鸦片的英国走私商人,林则徐不仅犒赏猪羊,给吃的给喝的,还奖励了每个人五斤茶叶。当初命令夷商们交出鸦片的时候,林则徐就说过,只要交出鸦片,不仅既往不咎,而且还有“赏犒”以奖励悔改惧怕之心。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理解上的冲突,在英国国会作证的鸦片商人则是宣称,他们理解的是按当时的鸦片最低市价,一箱五百两银子作赔偿。后来南京条约谈判的时候,英国坚持要求赔被没收的鸦片,源头就在这里。
            再接下来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啦,中国历史教育上伟大的胜利啦,两万多箱的鸦片,花了二十多天才销毁干净。这么多的鸦片啊,这,这是走私买卖么?走私能走成这样?
            虎门销烟,大涨志气啊,人民群众都很欢喜鼓舞啊。鸦片戒了么?只是价格翻了倍而已,虎门销烟之后,鸦片价格暴涨,最高的时候到达过一箱三千两的天价,但是鸦片消费,并没有断绝。所以道光治林则徐的罪里就又有这么一条,让你禁烟,你禁掉了么?!
            脱离险境的义律首先写信告诉英国外相巴麦尊勋爵,中国已经对英国官员和臣民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用突然而残酷的方式强迫英国交出财产,那就是一种侵略。他建议英国对这种暴行作出迅速而沉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义律劝告英国商人们不要签署保证字据,他的理由是,根据清国的连坐制度,一旦有一个船员私藏鸦片都可能导致整条船上的人受到牵连制裁。而美国商人当时已经全部按照官府的要求签署了保证书,英国商人可以通过美商作为中间商同十三行进行交易。
            义律带领全体英国商船退出广州,停泊在香港海面。林则徐一方面加紧战备工作,另一方面命令百姓不得出售食物和水给英夷。这帮英夷不立字据,早晚会再来卖鸦片,命令乡亲们都不卖食物给他们,逼洋夷就范,这是林则徐的策略。香港小百姓倒还真挺服从官府命令,不仅不卖食物,而且开始在井里下毒,不让英夷取水喝。双方对立情绪开始加紧。
            1830年六月,在香港尖沙咀,酒后的英国水手和尖沙咀村民打起来了,这场群体殴斗事件最初是怎么给搞出来的,还真没人知道到底啥原因。但是结果是村民吃亏了,村民林维喜伤重致死。一看闹出人命了,义律知道这事情闹大啦。他是先打算私了,拿钱赔偿,其实清国还真允许拿钱偿命的,之前还有美国夷商和官府讨价还价过。林则徐命令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坚决不干,他说他有领事裁判权,这事归他管。这明显是个忽悠,当时都还没南京条约哪,那有啥领事裁判权的说法。
            义律有他的顾虑,他觉得清国那套断案的办法太可怕啦,公诉人,警长,陪审团全都官老爷一个人就包办了,而来不认罪就打,那那成啊,他得保护英国臣民的人权。他自己就在船上开堂审问了,最后查出五个有关联的罪犯,罚款判刑,然后押回英国服刑。
            林则徐这儿呢,一开始还真就被给蒙住了,赶紧命令手下幕僚查查万国公法,这领事裁判权是啥?同时还命令一个美国医生也帮着查。一查之下,根本没这说法,林则徐大怒,马上命令义律交人。一命抵一命,你们这伙夷人弄出条人命,就该交出一个人来抵命,这叫连坐,大清的律例。义律这会儿告诉他,罪犯我早查出来啦,押送回英国去啦。林则徐这一听,这火气更大啦,这不是刁民耍赖么。
            当时英国人在香港待不下去了,全都又跑到澳门去啦。林则徐下令军队进澳门,驱逐英国夷。细心的乡亲们也许要问啦,那时候澳门不是归葡萄牙管么?林则徐还敢派军队进澳门?这不对葡萄牙宣战了吗?
            这还真是当时的历史事实哦,澳门到底是租借?割让?还是啥?那时候清国就是糊里糊涂的,没这些概念的,葡萄牙也装糊涂继续占着澳门,清国和葡萄牙之间,关于澳门,根本没个官方正式的说法。澳门是在明朝的时候就被葡萄牙人给占的,清国为什么不收回来?楼主不知道,嘿嘿。澳门的情况就那么糊里糊涂的事实存在着一直到1887年两国才签署的条约。
            1830年八月,清军进入澳门,还是老招数,清国雇员全部撤回,对英夷断水停粮。英国夷就全逃到船上,躲在海面上。林则徐宣布,英夷一上岸,立刻格杀勿论。
            英国人躲在海上,那粮食淡水能撑多久?到1830年九月5日,义律派传教士作使者,跟林则徐谈判,其实那就是最后通牒啦,要求供应粮食和淡水,请求允许英商贸易。林则徐当然不答应,到下午义律发出最后通牒,包围英国夷船的清国军队根本不为所动,英国军舰开火啦,鸦片战争的第一场战斗就这么打起来了。
            英国人方面宣称,他们击溃败了清军。清国方面宣称,初战大捷,重创英夷。到底谁捷了,楼主真不知道,反正是英国人上岸了,补给粮食和淡水了。义律没有得到授权,他不能向清国宣战,但是他命令所有英国商人,不得再和清国作任何买卖,直到问题解决。事实上,英国商人想作买卖也不行啊,他们都还没签字据哪。
            到1830年10月,来了艘英国商船,这船的船长是个贵格教派的教徒,贵格教派是新教里很有喜感的一个教派,有兴趣的乡亲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哦,嘿嘿。这船长本来就厌恶鸦片买卖,他们厌恶的不是走私鸦片这种违法行为,他们认为鸦片就是毒品。他告诉义律,哥想和清国作买卖是哥的自由,你管的着么?你有资格管么?这船长还真占理哦,依据英国的规矩,义律还真不能管他,两国都还没进入战争状态哪。
            这船长到了广州,他向清国官府提出来,官老爷虽然对英夷已经下了买卖禁令,但是俺们小民已然来了,能不能允许俺们在穿鼻岛上把货物卸下,行个方便。这英夷算是弃暗投明的啊,官老爷自然也就允许了。马上就又有两艘商船,跟着来了,在穿鼻岛下货。
            义律这下着急啦,这算英奸么?可是英文里压根就没这词啊,要么说蛮夷那就是没文化,嘿嘿。可是这些英奸的行为要不想办法控制住,澳门这帮子商人早晚也会叛变的。
            义律下令,封锁珠江出海口,这下算是真的进入战争状态啦。虽然两国之间还没有宣战,但是他已经界定了封锁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30 12:26
    TOP Posted: 01-23 19:20 #133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1830年11月3号,一艘英国商船,无视义律划定的封锁线,驶向传鼻岛,英军战舰开炮警告。清军水师护卫投奔tian朝的英国商船,开始还击,鸦片战争第二次战斗就次开打。又是老套路啦,英国夷宣称他们击沉五艘清军战舰,清军方面,又大捷了一把。
            后面不多说啦,反正是在林则徐大帅的英明统帅之下,鸦片战争开始,清军七战七捷。
            全是瞎吹,全是虚报战功。本神探为啥如此有把握说林则徐全是在造假虚报战功呢?
            第一, 义律当时手下总共就三艘军舰,就一直封锁着海面。一捷大半摧毁夷舰,再捷全歼哦,乡亲们算算哦,算来算去,两场战斗下来,义律还有几条船?楼主是真算不过来啦,嘿嘿。
            第二, 清军大捷来大捷去的,毙敌无算可以啊,拿出一个夷人的首级来。不是丢海里死,就是坠悬崖死,反正是各种找不着尸首的死,嘿嘿。
            第三, 如果说第一线清军虚报战功,这是常有的事啦,林则徐自己的日记里记录的收到的战功,和他上报朝廷的,都对不上,他自己收到下面的战报之后,自己又大捷了一把。
            第四, 从开打之后,林则徐就认真承认洋夷的军舰厉害哦,他所上的策略,一直就是放进来打,反正英夷腿不能打弯,上岸就有办法。这要真捷成那样了,海上直接灭了不就得了。
            林则徐的这些虚假捷报,其实是很可怕的。
            首先,这些捷报,误导了远在北京的朝廷。对这些犯上作乱的洋夷,到底是剿,还是抚?当时清国皇帝和官员们,看英国人,那就是和国内犯上作乱的造反一个性质。廷议上,往来奏折里,都是“剿”,还是“抚”。现代的说法就是,镇压掉算数,还是想办法招安?道光皇帝会确定剿的策略,包括琦善,当时也是立主剿夷的,主要的依据,就是这些刚开始的战况。洋夷貌似凶悍,不过如此嘛,居然敢触动天威,犯上作乱,不坚决剿灭,成何体统嘛。
            林则徐在这七战七捷的造假上,真的就算故意的“欺君误国”。
            其次,这些假战功,成就了林则徐的英名,但是却完全的误导了整个国家。不论士人们,还是民间小百姓都知道,要不是琦善那些坏东西在背后使坏,俺们林大帅早把那帮子洋夷全给灭啦。这不就是杨家将么,杨家在前线,灭辽国,分分钟的事情,都是潘仁美那些坏枣收了辽国的回扣,在朝廷上坏事。
            连后来的历史课本,都会说,英军不敢攻打广东福建,因为林大人邓大人在啊。英军怕个啥?英国军队的作战计划早就制定好了,就是上天津武力压迫清国皇帝屈服,中间在舟山补给。当时的英国军队,那里会怕什么广东福建的防御。
            1840年1月,清国官府宣布,永远和英国断绝贸易。这是确定要剿啦,嘿嘿,没有了大黄和茶叶,这帮子英夷,那还不得玩命啊?
            1840年四月,英国国会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讨论中国的局势。在此前,鸦片商人“铁头老鼠”渣甸已经专程赶回英国,开展游说造势活动。你懂的啦,就是在报纸上造舆论,到处发宣传小册子那些的,当时如果有网络,估计还得雇佣一大帮子水军,据说在中国的英国鸦片走私商人们集体集资了两万英镑作为他的公关活动经费。大家还记得六年前鼓动律劳卑勋爵闹事的是谁么?就是他啦,这厮一直就盼着英国和中国开打,鸦片贸易合法化。
            那些关于清国政府的指控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楚,当时清国在伦敦也没有使节啊,无从辩驳澄清。
            国会里正反双方激烈交锋,反方的主要抗辩理由是,用英国军队保护走私,是英国的耻辱。大家注意哦,反方不拿鸦片说事情,因为当时的英国医学界,并不认为鸦片是毒品。反对吸鸦片的主要是教会势力,他们也是国会反方的主要势力。正方的主要发言人是小斯当东,就是当年那个曾经跟随马尔噶尼出使中国的小男孩,他那算是中国问题专家啦,在对华问题上的发言那是相当的有分量。正方主要围绕清国禁烟过程中的执法不公平,和侵犯英国臣民的人权来说事。
            大家都说完理由啦,那就看国会议员们表决吧,271票对262票,9票之差,简单多数通过对清国的军事行动。请注意哦,英国国会没有宣战,是批准的“报复”行动,针对清国的无理行为进行报复索赔。
            1840年六月底,庞大的英国远征军出现在广州海面。英军带来了16艘战舰,外加四艘当时最先进的蒸汽动力战舰,还28艘运输舰只。作战主力由孟加拉军团,喀麦隆军团和爱尔兰军团组成,总兵力约四千人。
            鸦片战争第一阶段,从此开始。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30 12:27 
    TOP Posted: 01-23 19:27 #134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林则徐加强禁烟的同时,也没有停止战备工作,而且还使用了三国演义里的战法,铁锁横江,打算以此阻拦英夷的坚船利炮侵入内河。
            但是他并没有意识英夷来犯,来的如此之快。六月中,外海海面已经出现英军先驱战舰,他却误判作是大批鸦片走私船只而已,并以此上报朝廷。
            英军舰队在广州外海汇聚之后,留下四艘战舰封锁广州出海口。依照作战计划,攻陷舟山的定海,补给淡水食物,8月11日英国舰队到达天津大沽口。英夷迫近京城,朝野恐慌。这其实就是英军所要取得的效果。
            琦善派人送去牛羊,虚与委蛇,反正就是能拖延就拖延,同时接受了英军送交的英国外相巴麦尊勋爵给清国皇帝的国书。
            巴麦尊勋爵上来先讲他的道理啊,禁烟禁了这么几十年,地球人都觉得是忽悠,为什么没有任何事前通知,突然就严禁?真要严禁,首先应该严禁的清国官员,他们才是帮着走私的关键环节嘛。清国对外国人严酷,对本国官员宽松,这显然不公平。就算是要对外国人严酷,也应该针对有违法行为的,不应该不作区分,搞连坐。而且还要围困饿死全体英国人,这不是虐待胁迫么?甚至还虐待胁迫了“大英国家特委管理领事”,这是公然“亵渎大英国威仪”。
            讲完英国的理由,巴勋爵要求,1. 赔偿被没收的鸦片。2. 割让一个或者几个岛屿给英国商人居住,免得他们以后再遭折磨,货物再被剥夺。3. 赔偿过往十三行所欠的旧账。4. 要求以后英国官吏和中国官吏地位平等。5. 赔偿此次英国出兵的军事费用和使费。最后巴勋爵说,如果“不妥善昭雪定事,仍必相战不息矣。”
            琦善接了这信,就转呈给道光皇帝了,同时自己也跑去了解敌情啦。
            琦善这个人,当时和林则徐一样名列“道光四大能臣”之中,那是能人啊。他本是坚持驰禁的,皇帝一决定严禁,那他就真在直隶严禁,工作成绩全国第二,全国第一那是两广总督邓廷桢。这样的一个能臣,那肯定的是个聪明人。他跑去一看这帮洋鬼子的军队,他就看明白了,这仗估计是没法打下去了。他虽然不知道啥叫蒸汽动力军舰,但是他看明白了,这火焰船,威力巨大,而且洋炮动不动就七八千斤。
            他明白打不过,可是他也不敢明说啊。没人敢明说,要说tian朝打不过洋夷,这不就是卖国贼了么?林则徐自己发配伊利的时候写的信,也表明他也知道,根本打不过洋夷,他自己说,就算岳飞韩世忠再出来,这仗也没法打。我甚至都怀疑,他自己早都明白洋鬼子其实腿是可以打弯的,他自己见过洋鬼子啊,而且幕僚里,也有在东南亚长大的人,怎么可能一直还以为英夷只要一扑倒在地,立马玩完呢?大家都不敢说破,看明白的也不敢说破。这一说出来,朝野肯定要骂,你,你这是卖国,你,你这是汉奸。哦,不,琦善那得算是满奸。他是蒙军旗的,算满人,嘿嘿。
            知道打不过,而且洋夷这都打到天津啦,北京其实岌岌可危了,又不敢说破。那就只能继续两头忽悠,对洋人好说好伺候着,亲,您这大兵舰停着儿,这不吓着老百姓了吗?这不就破坏和谐社会了吗?能不能把兵舰开出去?别破费自己买粮食啦,这大老远的来了,俺们tian朝好客啊,你懂的。就这么着,送牛送羊送吃喝,一面忽悠着洋鬼子,一面赶紧的派人找大跑,加强战备。
            回过头对皇帝这里就汇报工作,当然也报告了他看到的洋鬼子的军队啥的,只是不会傻到说,打不过啊,皇上,那结论得皇上自己来下。接下来就是说,这些洋鬼子我看着还都挺情词恭顺哦,敬畏我皇威仪啊,不像那顽固凶蛮之徒,您看,人家这是来上访喊冤的,求昭雪啊。这些洋人呈的上访信里,讲的也有些道理啊,您看是吧?这里其实有个地方充分表明中华文字之博大渊深,嘿嘿。巴勋爵的原文里,用的是Demand,那其实是命令啦。中文翻译成“不妥善昭雪定事,仍必相战不息矣”,您可以理解成威胁,也可以理解成为求昭雪。就看您怎么解读,怎么理解,嘿嘿。
            道光皇帝此时已经决定林则徐办事不利了,林则徐上奏折禀告禁烟工作最新成绩的,已经被怒斥了一通。啥?这会儿还在禁烟?是哦,虎门销烟是挺热闹的哦,可是过去一年啦,鸦片禁止了么?
            道光皇帝是这么说的:对外让你断绝通商,你没办成;对内教你禁烟,你到现在都没禁干净,成天就是瞎忽悠,不单没办成实事,反而惹出这么多麻烦!你还有啥好说的?!
            道光皇帝的训斥里,有说林则徐没断绝通商,这似乎说不通。1月份的时候,林则徐在广州就断绝通商啦。这问题本神探是这么推理的,林则徐不是一再告诉皇帝说,洋夷不可怕,只要不卖茶叶和大黄给他们,他们立马便秘而死。那么这么算起来,大半年过去啦,洋夷这会儿还活蹦乱跳的,那可不是还在卖茶叶和大黄给他们么?
            道光皇帝本来就已经觉得林则徐无能,再听琦善这么一说,是哦,这些洋夷来上访喊冤的诉状,讲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哦。林则徐处理问题,是有失公平,是有欺负人的地方。道光皇帝当时还真的这么想的,那时候的记录都还在。
            当时英国军队送国书的时候,那是最后通牒性质的,有十天的回应期限,不回那就要开打。琦善这是能臣啊,能忽悠啊,谈判谈了六小时双方都没谈拢,最后琦善忽悠说,亲,咱们去广州谈好不?那里接近现场嘛,这样才好查清楚是非曲直嘛。义律估计是从没见过这么客气的清国官员,真就被他给忽悠了,带领军舰回广州去啦。
            就这样,皇帝委派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替洋人秉公审理冤案。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30 16:14 
    TOP Posted: 01-23 19:28 #135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琦善到广州,先是询问林则徐备战的情况。两个人看了炮台那些的,也都没看出来上面应该加盖防护遮盖的问题,这真不能怪他们,没打起来过,一般人是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再问林则徐的破敌之策,林则徐还真有许多他想出来的妙策,不过咱们写历史,没必要老糟蹋古人,反正都是挺搞笑的,随便说一条,林则徐觉得,可以派不怕死的水勇划小船贴近洋夷的军舰,然后拿大钉子把小船给钉在夷舰上,放火烧夷舰,嘿嘿,熟悉吧?反正琦善还都看出来了,一一指出来夷人的克制之道,全部不靠谱。
            而且琦善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你招了这么多乡勇干啥?光光是水勇,就招了七八千人。这都是些社会渣滓,安全隐患啊。林则徐回答的挺干脆的,俺也知道这些人是社会隐患,让他们去和洋夷打仗,这叫一举两得啊。
            中国从宋朝开始,小百姓就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普通的小百姓,一般叫良民,也就是顺民,本分温顺,良民不太会跑去作乡勇水勇的。官府公开招募到的,大部分是有些桀骜不驯的,或者说有“革命精神”的。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还发了枪支武器,如果不能有有效的管控,那很可能酿成巨祸的,日后的义和团那就是一个例子。真正能这么发动群众而又有效控制群众的,那就只有日后的共产党。可是清国的林则徐琦善他们那批人,那里有这个本事。鸦片战争之后广东广西治安急剧恶化,直接的起源就是这些战争前招募的乡勇水勇四散到民间成为匪祸。
            林则徐对募集的乡勇的态度,是他自己奏折里表白的,在琦善到广州之前,道光皇帝已经下令解散乡勇,他一方面遵旨解散了两千多,另一方面作了这样的解释说明。
            琦善边看边摇头,他觉得林则徐备战的种种措施,都不靠谱,这洋夷还是没法抵挡。
            但是有一条,他倒是认同林则徐的建议的,那就是,汉奸问题很严重,很可怕。
            汉奸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应该是在雍正年改土归流的时候,清国政府废除世袭土司制度的时候,有汉人和苗民土司一起造反,朝廷称他们作“汉奸”,意思就是汉人的奸人。
            林则徐所担心的汉奸是些什么人呢?就是普通的小百姓,小百姓。
            清国的法令,本来是根本不允许洋夷雇佣清国国民的,后来流于形式,也没怎么抓这个事情。但是林则徐明令禁止之后,依旧有人受雇于洋夷,帮着跑腿送信啥的。林则徐试图制服洋夷的一招那就是剿匪的老办法,坚壁清野,饿死渴死洋夷。明确下令不可以卖吃的给洋夷,可是老有小百姓就是偷着卖吃食给洋鬼子。更可怕的是,还有小百姓帮着洋鬼子送情报领赏钱,甚至还有今天网络上的词汇,带路党,就是熟悉当地航路的船民,给洋夷的军舰引航带路。
            这个汉奸问题,林则徐觉得很值得忧虑,他和琦善在奏折里,都明确反应过这个担心。
            后来鸦片战争真的大打起来,朝廷惊呼汉奸遍地,那是真实的情况。英国军队所到之处,几乎都有不少小百姓帮助,甚至帮着领路传情报。
            其实从一方面说,旧时候中国各朝的军队,一打起仗来,几乎就和匪徒没太大区别。首先是常有滥杀小百姓冒领军功的劣迹,鸦片战争的清军报战功里,就有斩杀多少多少汉奸,这里面真有多少通敌助敌的间谍?对百姓的财物顺手劫掠,或者说征用,那都是默许的行为。而英国的军队则相对好的多,和小百姓公平作买卖,而且不会征用民工,而是雇佣民工。那许多小百姓慢慢明白了,自然就不怕英军,不仅和他们做买卖,有的还爬上军舰去玩去捉弄洋鬼子。这些场面让官府看到了,自然觉得遍地汉奸。最夸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有一队挑夫,那还真就从广州一路跟着英法联军把物资从广州挑到了北京。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整个鸦片战争,可以说一直存在于历次的对外战争,甚至到后来淞沪会战的时候,还有大批的带路党存在,帮日本军队作战。
            义律这还等着琦善来谈判哪,可是琦善那敢答应那些条款啊,那就还是能臣的老招数,虚与委蛇,能忽悠就忽悠,楞就这么拖了一个多月毫无结果。义律真急了,他怀疑琦善在调兵遣将,加强军备,决定施加压力。
            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两炮台在两个小时内失陷,守将陈化成以下五百多官兵英勇殉国,英军无一死亡。此战虽败,但是两千守军中,阵亡数超过五百,不能说清军没有奋力死战。
            听到这个大败仗,琦善急忙的和义律签订了传鼻条约。主要五个内容: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商人居住,但是香港税收归清国所有。2. 赔偿英国商人鸦片货款600万墨西哥鹰洋。3.英国官员可以和清国官员有直接的官府接触。4. 清国在十日之内重开广州口岸,恢复英国商人通商。5. 英国归还沙角,大角两炮台和定海县城。
            但是道光皇帝没有批准,这条约根本无效。琦善只能两面忽悠,一面忽悠义律,再等些天哦,皇帝马上就要批准啦。另一面恳求道光皇帝批准这些条件。但是他并没有如实告诉道光皇帝,他已经答应了英夷,只等皇上批准,条约就算成立啦。与此同时,琦善加紧备战。
            林则徐当时还没离开广州,得知琦善和义律之间的密约,透过广东巡抚上表揭发举报琦善。道光皇帝得知情况,雷霆震怒,琦善这厮居然敢瞒着朕自作主张?马上下旨问斩琦善,抄家!后来是改为流放。另一方面,道光皇帝改抚为剿,调兵遣将,增兵前线。
            乡亲们要明白,如果说林则徐是爱国英雄,那么道光皇帝绝对是英雄领袖哦。这清国,是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祖传的产业。
            义律左等右盼清国皇帝授权的消息,结果却接到报告,清军在加紧战备,并且缴获一封给关天培的指示信,命令关天培迅速填塞武山后的交通。义律这才知道自己又被忽悠了一个多月啊。
            2月23日,义律命令攻打威远,镇远,横档三炮台。清军全军覆灭,约一千三百士兵被俘虏,阵亡约五百左右,关天培自尽殉国。此役清军表现堪称英勇,但是不及沙角大角之战。战斗中,横档的官佐开战不久即下台乘船逃亡,且锁台门以阻士兵溃逃。英军伤亡数为零。事后有清流言官在哪里瞎掰什么没有及时增兵,炮台上面的问题是兵太多,难道炮台是打群架的地方么?小小的地方,堆满两千多兵,能对炮战有用?那只能扎成堆在没有遮盖的炮台上等着英军炮火狂虐。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基本战法就是先用猛烈炮火歼灭击溃守军,然后上去插旗占领。
            5月份,奕山到达广州,他发动夜袭,据说又是场胜战。第二天英军开始反击,清军就全溃散了,英军追击到广州城外,奕山还挺有心眼的,知道打白旗投降,英军索要600万两银子,作为赎城费用,就退回去啦。这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三元里大捷,那是咋回事,上面介绍过啦,不解释,嘿嘿。
            道光皇帝和林则徐都对琦善“卖国”表示极大之愤慨,道光皇帝根本没有批准穿鼻条约。清国不是英国,义律是全权公使身份,他签约就算生效,而琦善必需要有道光皇帝的批准,那穿鼻条约才算生效。
            英国外相得知穿鼻条约的内容,觉得太过不合理,勃然大怒,怒到啥程度?怒到把义律给撤职了,改派砵甸乍爵士接任英方全权代表。
            8月砵甸乍到达广州,他的战略是切断清国的南北漕运,逼迫清国谈判。带领英军沿海北上,一路攻打到舟山定海,在这里等待增援部队。1842年4月,增援部队到达,英军开始继续进攻,一路上反正就是炮轰,占领。清国军队有的表现的很奋勇顽强,有的则一战即溃。中间殉国的将领大员,比较知名的有定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署理两江总督裕谦,江南提督陈化成,清军兵器不如人,军纪不如人,战法不如人,还有啥可说的呢?满汉将领们除了鞠躬尽瘁,以死殉国,还能怎么样?说说两场战斗吧,给英军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战斗。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30 22:56   
    TOP Posted: 01-23 19:29 #136樓 引用 | 點評
    期待的季节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4056
    威望:396 點
    金錢:4311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1-06-07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3 19:46 #137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第一场战斗,是鸦片战争中清军为数不多的主动进攻,发生在宁波。
            清军统帅奕经,当时听人说,杭州关帝庙的签很灵验的哦,奕经虔诚求得一签“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但是天机难测啊,奕经那是相当的困惑。过些天,金川土司阿木穰和金川土守备哈克里,率领藏兵来到军中。乡亲们,这里是在讲真实的历史哦,不能瞎掰什么藏民族,满民族哦,因为土司阿木穰是满人,世袭的土司,改土归流之后,祖上被提拔进入满军旗,阿木穰是标准,正宗,世袭的满人。土司阿木穰和勇将哈克里带着虎头帽,是真的用老虎皮做的,可见汶川一带,在古时候,那应该还是真的有老虎的。奕经一见之下,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虎头人嘛?信心勇气倍增,决定全线反攻英夷,确定五虎驱羊的战略。洋通羊嘛,五虎驱羊,那就是五虎驱洋夷。何谓五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全线总攻,也就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啦,任命虎年出生的段永福为前线总将。天助我大清!
            乡亲们别笑啊,清国时候的人,看到洋夷的火力那么可怕,那当然就会想到洋人是有妖术啦。身经百战的勇将杨芳,打过那么多仗都没见过洋夷这样的打法,这不是妖术是什么,他就曾经想到过摆女人马桶阵,破洋夷妖术。为啥是女人的马桶?古中国人歧视妇女啦,下贱人的污秽之物,破妖术最具功效。
            1830年3月10日,道光十年,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清军向宁波,镇海和定海发动全面总攻,毕其功于一役,五虎驱洋,光复失地。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战前已经抱定必死之觉悟的藏兵,全军覆灭,藏军的勇猛和他们的虎皮帽子,给当时参战的英国军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场战斗,是鸦片战争最后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战。这里又有个文明的冲突,在西方人的文化里,确定没有希望的战斗,选择投降保存生命,并不可耻。军人在作战条例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投降,作战俘不仅不丢人,甚至是可荣耀的资本,比如丘吉尔这样的,前些年参选美国总统落败的麦侃恩,他的越战期间的战俘经历就是他重要的政治资本。
            所以洋人是看不懂当时清国军人的自杀性战斗的,在他们看来,满人这样玉石俱焚的战斗方式,是蛮族的绝望,原话说even though Manchus fought with savage desperation。
            洋夷从广州舟山出发之后,兵锋锐不可当,迫近镇江城下的时候,有人建议效法广州,花钱买平安,向绅商们摊派,后来扬州就是这么通过赎城费,躲过兵祸。
            镇江守将海龄选择了尽忠职守,死而后已。海龄战斗经验丰富,在平定嘉庆年间的天理教乱中屡立战功,攘外必先安内,这是一个将领的常识。
            当初林则徐和琦善关于汉奸的担忧,随着战事的扩大,愈演愈烈,可以说,英夷所到之处,都得到了所谓汉奸的帮助。五虎驱洋之战打响之前,英军已经收到小百姓的报告,清军即将发动突袭,预先做好了伏击准备。汉奸遍地,是当时清国朝廷和各地大员普遍感到头痛的大问题。
            海龄一方面抓汉奸,当时斩杀了十三个汉奸疑犯。另一方面下令全城紧闭,不允许外面的人进来,以免汉奸混入城内,帮助洋夷作战;不允许城里的人出去,以免汉奸逃出城去,把城里的内情报告给洋夷。因此战前,曾经起过官民冲突,要出城逃避战乱或者谋生的小百姓,曾经被镇压过。
            1830年7月21日,英军发动对镇江的攻击。这一仗,是整个鸦片战争中,英军伤亡最惨重的战斗,阵亡人数达到39人,而整个鸦片战争,英军阵亡总人数是69人。
            英军此战伤亡惨重的第一个原因,是英军战略上的冒进。以往的战斗,英军都是先使用密集的炮火,不紧不慢地摧毁清军,等到清军士气瓦解崩溃,上去插旗占领。战斗的过程相对漫长,但是伤亡很小。而这一次,则是一开战不久就登云梯攻城。
            另一方面,英军此次遇到的八旗军,死战不退。城破之后,英军陷入了城内的巷战。战斗持续到最后,眼见无力回天大势已去的八旗军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杀死自己的妻子孩子,然后自杀殉国尽忠。这种惨烈的情况,给当年的英国军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关于海龄的结局,存在多种说法,有的说,城破之后,局面大乱,他被心有积怨的乱民所杀。更可信些的说法,是他自尽殉国。
            但是不论那种具体的结局,海龄和他所统领的八旗军,用他们的生命和家庭,完成了旧时代传统里的可歌可泣的一幕,夷贼势大,不能杀贼,唯有一死,以报皇恩。他们用他们的生命,完成了他们的职守。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31 15:01
    TOP Posted: 01-23 20:05 #138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镇江沦陷,南北漕运断绝,1841年8月5日,夷舰迫近南京城下威胁要发起攻击。必需要说,英国军队的两次战略都是非常成功的。第一次,兵力压迫京城,那次让琦善给忽悠回了广州。第二次,直接切断漕运,让中央丧失战斗能力,钱粮都断了,战争还如何维持?道光皇帝在劝说之下,同意改剿夷为抚夷,任命抚夷派大臣耆英和伊里布为钦差,赴南京和英军谈判,1841年8月29日,两国在英军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如下:
            1. 两国修好和平,并承诺在各自统治之下保障两国臣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允许不列颠臣民及其家属居住,不受任何骚扰和限制;并允许在五个城市建立英国领事馆。
            3. 香港永久割让给英王维多利亚及其后人。
            4. 赔偿广州禁烟所没收的英商鸦片货款600万白银。
            5. 赔偿广州公行所欠英商货款白银300万两。废弃公行制度,从此英国商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选择交易对象。
            6. 支付1200万两白银支付英国军队的战斗费用,1841年8月之后清国各地已经支付的赎城费用,可以作为这1200万两白银的支付部分。
            7. 4.5.6.条中所列总额2100万两白银,必需在1845年年底之前,分四次付清,逾期迟付加收5%利息。
            8. 立即释放所有被关押不列颠臣民,不论其是印度人还是欧洲人。
            9. 无条件大赦所有曾经受雇于英国人,或者和英国人有过交易行为,或者和英国人一起居住过的清国国民。
            10. 第2条中所列的五口通商口岸,所有商人应该支付公平而且稳定的进出口关税和规费。一但支付过前述关税和规费,所有销往清国内地的商品只需支付合理和明示的运输规费。
            11. 不列颠官员和清国官员今后地位平等,不需再使用以前“禀”,“恳请”之类的措辞格式。
            12. 受到首批白银之后,不列颠军队立即撤离南京,不再进行任何阻挠清国贸易,运输的行为。
            怎么居然没有鸦片合法化?这场战争中国都称作鸦片战争,打了半天,居然没有鸦片合法的内容?
            其实英国谈判代表是提出来过的,希望鸦片能够合法化,鸦片治百病哦,真的哦,医学界都说的哦。啥?怕白银外流?那好办啊,易货贸易啊,这样就不怕白银外流啦。
            耆英可不信西医,嘿嘿,他说,别闹啦,这话题我提都不敢跟皇帝提。听他这么一说,英国代表也就不再提这茬啦。英国代表也知道,皇帝不答应的,耆英可不敢答应。
            乡亲们还记得琦善签署的穿鼻条约么?对比南京条约,道光皇帝估计肠子都悔青啦。中国的历史课本,至今还在用虚假的历史,抹黑琦善,依据无非是当年清流们的那些谣言。简单一一澄清:1. 收洋人贿赂,所以开门揖盗。说人家收贿赂,要讲证据吧?亲们。抄家会审,查来查去,最后定琦善的罪状里,有这一条么?有查到琦善收贿么?造谣的八卦能当历史讲述么?2. 遣散乡勇水勇。再多的乡勇水勇派出去,除了达到林则徐预想的,去当炮灰,能真的抵抗英军么?而且当时朝廷已经定了抚夷的方针,养着这么多人,国家耗费巨大不说,义律怎么看?在天津不是说好了,回广州谈判么?况且遣散乡勇,那是道光皇帝的意思,皇上不是抠门么,嘿嘿,这都确定了抚夷了,养着这么多乡勇不是浪费钱嘛,林则徐在琦善到达之前,已经遣散了两千多。
            琦善才是当年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因为他看明白了,来的这帮夷,那是没法靠剿的,只能靠抚。根据他的判断,先是忽悠走天津海口的英军,然后费尽心力周旋出义律能够接受的,清国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的谈判结果。
            琦善和林则徐,都是忠臣,他们以他们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法,为皇帝服务,在皇权时代,忠于皇帝,那就是爱国。这才是理性的历史讲述。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31 23:02 
    TOP Posted: 01-23 20:07 #139樓 引用 | 點評
    天天去跑步


    級別:禁止發言 ( 8 )
    發帖:1858
    威望:387 點
    金錢:2483 USD
    貢獻:4643 點
    註冊:2023-04-10

    感谢分享,长知识了
    TOP Posted: 01-23 20:08 #140樓 引用 | 點評
    venues880


    級別:禁止發言 ( 8 )
    發帖:735
    威望:85 點
    金錢:2636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1-06-06

    楼主请继续
    TOP Posted: 01-23 20:16 #141樓 引用 | 點評
    开始心的明天


    級別:禁止發言 ( 8 )
    發帖:98
    威望:16 點
    金錢:238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4-01-18

    1024
    TOP Posted: 01-23 20:16 #142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南京条约签署之后,鸦片战争算是结束啦。但是毕竟还是有许多细节没有明清,因此两国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以及章程善后条款,主要内容如下,
            1. 确定关税为5%,废除旧有一切规费。以后如果要修改关税,由两国共同商定。
            2. 如果涉案双方都是英国人,案件由英国领事审理。如果涉及两国人,案件由英国领事和清国官员共同审理。各国臣民按照各国法律审理。这也就是领事裁判权。
            3. 英国人必须在通商口岸指定的界限内租屋或者租地建屋自住,这也就是日后租界的起源。
            4. 英商不得进入清国乡间内地。
            5. 如有新恩惠泽他国,英国可以一体均沾。这也就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所有这些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因为是在武力压迫之下的签署的。什么是平等条约?当年康熙年间,清国和俄罗斯签署的尼布楚条约,那就是平等条约。两边谁也没把谁给打败,大家地位平等,签署的条约。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条款的内容,乡亲们记住哦,讲述历史,解读历史,当尽量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许多今天觉得严重的问题,当年的清国人并不这么觉得,甚至会有相反的认识。
            1. 割让香港岛。这一条,皇帝和当时的士人们当然都不高兴,但是倒不是太在意。香港不过是个毫无商业价值和国防价值的小岛,当年也没有国家领土主权概念,莫非王土嘛,抚夷赏块土地,那就赏吧。澳门从明朝起,不就赏给葡萄牙人了嘛。
            2. 5%关税,而且是协定关税。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是国家主权问题,各国自定关税。可是当年,那倒是抚夷派可以吹嘘的资本。一来,清国人并没有啥现代的主权概念。二来是最关键的,皇帝觉得自己占大便宜了。大家还记得英国人历次来使或者上访,所要求的都是一个公开的明确的税率规费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夷商们从来不知道清国的关税到底是多少,从来不向他们公布。其实清国关税只有2%,但是各级官员们,自己乱立名目,而且还说来就来,高兴了就可以收。伊里布他们知道那是广州当地的官吏在贪污自己捞钱,国家,也就是皇帝根本收不到这些钱,那些有着各种创意的规费都落入地方官员的腰包啦。现在明确下令,就5%关税,一来,国家收到的钱多啦。二来,在这个问题上贪污腐败也杜绝啦,关税明确啦。
            3. 领事裁判权,那更不是问题。清国历来就是让夷人自己管理自己啊,在当时的清国皇帝和士人心里,英国人,那就是和藏民,蒙古人那些的一个地位,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嘛。让夷人的酋长官吏,依据夷人的法律制度管理夷人,减少误会,免生事端,那是好办法啊。
            4. 租界问题,那更是必然要争取的,这叫“华夷之防”,如果不圈定一个地界,由着这些夷人和当地百姓混居在一起,这不教坏小百姓么?其实这个作法,在中国一直存在的,一直到很久以后,外国人和中国人,还是必须分开居住的。
            5. 五口通商。这是当年的人们,最痛心疾首的。原来只有广州一个地方,夷人都已经折腾出这么多祸害,这一下从南到北,变成五个城市,那不更加防不胜防了嘛。一直到清国末年,忧国忧民的守旧文人们还一直认定五口通商是所有祸害的根源。
            6. 赦免那些曾经服务于洋夷的清国国民,这也是道光皇帝和当时许多人们耿耿于怀的一条内容。
            看到英国人签了南京条约,那帮美国夷商马上回国施加压力,1844年,一个美国议员来清国,和耆英谈判签署了望厦条约,基本内容和南京条约差不多,只是多了几条,
            1. 17条规定,允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建设“医院,教会和墓地”,也就是允许美国传教士到清国传教啦,从此允许新教在清国传播。
            2. 18条规定,允许美国人可以自由雇佣清国国民,可以学习中文。从此洋鬼子可以合法学中文啦。那以前那些会中文的洋鬼子都是非法学的中文?是的。当年洋教士马礼逊学中文,教他的那真是在玩命。教他的老师每次去见他,一手拿着鞋,一手拿着毒药。被官府盘问,就说是去送鞋的,如果暴露了,那就自杀吧,省得进官府受刑。
            3. 21条规定,基本就和英国的领事裁判权一样,但是美国人归美国法律和领事管辖。
            4. 33条,这条很狠的,如果美国人卖鸦片或者其他非法商品,那么他不受领事裁判权保护,归清国官员按清国法律审理。这其实就是禁止美国商人卖鸦片啦。
            5. 34条,这些规定或许有考虑不周的地方,12年之后,双方再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重新审议条约。这是后来修约之争的根源条款。
            再接下来,就是法国人也追过来了,两国签订了黄埔条约,基本就是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的内容,另外有多两条,
            1. 如果所在地没有法国领事,那么法国人犯罪,可以申请法国的友邦审理。
            2. 允许天主教在华传播,和新教地位平等。这等于是废除了雍正年间对天主教的禁令,允许天主教自由传播。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31 23:04 
    TOP Posted: 01-23 20:29 #143樓 引用 | 點評
    szatm0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4059
    威望:396 點
    金錢:10386 USD
    貢獻:22 點
    註冊:2015-07-29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3 20:30 #144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鸦片战争其实法国美国都没参战,为什么抚夷派的大臣们这么好说话,就和他们签订了条约呢?
            首先,上面解释过,关税自主,司法自主,领土主权,这些都是现代的概念,起源于欧洲。而当年的清国皇帝和整个清国的人,都没这些概念,他们并不觉得这叫“丧失国家主权”。
            其次,他们对当时的世界完全没有概念,一方面抚夷派们不知道,洋夷们出兵打仗,那是需要理由的,不是那么容易皇帝一说就能开战的,另一方面抚夷派认为,如果不和他们签约通商,美夷法夷大可以假冒英夷,清国官吏也不可能查的出来啊。
            第三,道光年间的人们,看英国美国法国这些日后所谓的西方列强,那就不过是和百苗藏民那些一样的蛮夷,只不过更加桀骜不驯些,而且武力更强大些,剿夷代价太高,那么就抚夷吧。故意挑动些夷人之间的纠纷,拉一派打一派,这一套办法,清国一直轻车熟路。如果厚此薄彼,那么法夷,美夷必然仇视中央政府,反而会投靠英夷,因为只有英夷有权和清国作买卖嘛。与其如此,不如施以恩惠,这样一来,法夷和美夷必将感激tian朝大皇帝,将来还可以利用他们,对付英夷。更何况,通商贸易的饼就这么大,当时他们认为清国的进出口贸易就是个有限的饼,与其让英夷独食,不如让他们三家夷分食。
            不应该用后人的标准指责当年的抚夷派,那是他们基于他们的历史背景,作出的他们认为最利于国家的选择。
            说完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我们来回顾鸦片战争的成因。
            解读历史,应该避免阴谋论,也是中国古人所谓“诛心之论”。什么用鸦片毒害中国人,用鸦片改变贸易逆差,用战争打开市场门户。。。凡此等等,都是不看客观事实,用自己的思维套路,去解读历史。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阴谋存在,万恶的帝国主义那得下多大的一盘棋啊?这盘棋布局都要过百年,还要保证清国的官吏普遍腐败,而且清国社会各界吸食鸦片。这些阴谋论,有一条真正的客观依据么?那个国家的那个议员,提过这样的动议?那个君王,有过这类的国策?连东印度公司,都没有过策略,要通过出售鸦片,改变贸易逆差。
            解释鸦片战争的成因,非常简单。就事论事,用客观事实作依据。
            林则徐严禁之初,就知道官吏们不可治理肃清,要严禁,唯一的办法,是从源头杜绝。
            而根据他的判断,洋夷很好收拾。他不能收拾官吏们,但是他可以治服洋夷。他的作法,以前的官员们屡试不爽,断水断粮,逼洋夷就犯。
            可是问题是出在洋夷变了,近代欧洲历史,是现代国家形成的阶段,社会走向职业化分工,原来作买卖同时还打仗的东印度公司,不需要再自己提供武装保护自己。他们纳税,就是购买国家的服务。商人们纳税,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包括武装保卫。林则徐禁烟的时候,偏偏就赶上了这个变局,他面对的不再是以往的东印度公司,而是英国的全权公使义律。
            林则徐和义律之间,基于双方文明体系的太大差异,冲突加剧,一直到发生在英国看来,冒犯英国国家尊严的行为,发动报复战争,这就是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
            说完鸦片战争的起因,我们再看鸦片战争带给清国什么?
            1. 鸦片战争的战败,极大的加重了清国农民的负担。战后虽然没有合法化鸦片买卖,但是鸦片走私贸易问题从此更加严重,到1850年代以后每年输入的鸦片数量已经超过7万箱,白银外流加剧导致银价飞涨,铜钱贬值,必需要靠铜钱兑换白银纳税的亿万农民等于被加重了赋税。
            2. 鸦片战争的赔款和战争的费用,导致清国出现财政危机,到1860年之后,清国的国库已经耗尽,从1860年起,中国历任中央政府都是靠举债度日,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为解决财政问题,清国政府增加了对农民的税收,更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3. 教禁的开放,大批有宗教热忱的新教传教士拥入,虽然还被限制在通商口岸之内,但是新教思想的传播,开始动摇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马上就会看到直接的效应哦。
            4. 虽然影响到的面积很小,但是通商口岸周边地区的传统手工纺织业出现衰退,受到进口外国衣物和纺织品的冲击。
            5. 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外贸中心,丝绸茶叶主要出口地从广州变成上海,因为商路的改变,导致数以万计的苦力,运输业工人失业。同时鸦片战争期间,两广和湖南所招募的乡勇水勇被遣散之后,成为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两广地区,匪患四起。
            对于皇帝和广大士人而言,这场战争,是场挺窝囊的战争。但是整体来说,这就是蛮夷造反,剿灭镇压的代价太大,改作招安吧,并没有触动到清国的官僚和士人们。
            林则徐虚报的七战七捷战功,和他后来再没有和英夷交战过的事实,留下了一个神话。洋夷并不可怕的啦,要不是琦善这个卖国满奸捣乱,林大帅早就剿灭洋夷啦。
            这个神话的破灭,要到1860年,当时清国公认最能打的僧格林沁和他所率领的公认最视死如归骁勇善战的蒙古军队完败于英法联军之手。
            到那时候,清国的有识之士才意识到,啊?洋人的武力这么强大,是比清国强大的太多啊。
            鸦片战争制造的另一个神话,是三元里大捷,所谓民心可用,这个神话一直存在到义和团。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士人们都还沉浸在井底之蛙的自信里呢?倒也不是的哦,清国这么多士人,总有几个超越同时代的人物嘛。
            当时有一个人叫魏源,他是林则徐的好朋友,根据林则徐送他的四洲志和其他材料,编著了一本书,叫“海国图志”,系统性地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
            这本书中,有两个明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的观点,1. 洋夷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野蛮残暴未开化的蛮夷,他们有自己的文明,只是这套文明的表现,不同于中国的儒家文明。2. 洋夷的军队强大,不仅在于洋夷的武器装备,更在于洋夷军队的训练和作战方法。他以此提出一个口号,“师夷之技以治夷”,系统性地学习西方人的
            魏源的说法,当然得不到主流士人们的认同,士人们还沉浸在井底之蛙的自信力,对于洋夷依旧是鄙夷和不屑,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可以说是清国“失去的二十年”,因为一直没有任何变革的意愿和行为。
            随着外国人可以学中文和传教的政策,大批满怀宗教热忱的新教传教士拥入清国通商口岸,新教开始在清国传播。
            最初信仰新教的清国国民,绝大多数是底层的穷人小百姓,包括洋教士所雇佣的厨子仆从那些的。社会底层的小百姓,一方面没有士人那么强烈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约束,另一方面觉得洋教士平易和善,很容易就归信了新教。
            在当时,一个有地位的人,别说信洋教啦,接触洋夷那都会被人瞧不起。钦差大臣耆英和洋夷一道吃了顿饭,朝野哗然啊,耆英赶紧的上奏表白,人家这是迫不得已啦,偶尔接触一下,以便了解些夷情嘛。
            其中一个学徒出身的梁阿发,成为是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的新教牧师,为了方便传教,他把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把新教的圣经重要章节和教义,写成一部书,“劝世良言”。这本书,就是日后拜上帝教的起源。劝世良言这本书,基本是比较忠实地翻译了新教的圣经和主要教义,但是你也懂的啦,梁阿发自己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和神学培训,他所写的书里,是有一些内容是他自己的理解。比如他认定了,魔鬼撒旦,那就是老蛇。这可不是新约的主流神学概念,可是洪秀全所理解的新教,那就是靠这书啊,他自然痛恨魔鬼,痛恨老蛇,进而你懂的,痛恨龙,嘿嘿。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01 17:14 
    TOP Posted: 01-23 20:33 #145樓 引用 | 點評
    沙漠浪子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5230
    威望:487 點
    金錢:4072 USD
    貢獻:70 點
    註冊:2011-10-28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1-23 20:41 #146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洪秀全,是一个客家人,他的出身是客家人,其实蛮重要的。客家人的最初起源,至今众说纷纭,在清国的时候,客家人和普通汉人的习俗有着一些显著的不同,最突出的有两条,第一个是拾骨葬,就是人去世以后埋在地里等肉腐烂了,把遗骨取出来,另外埋葬。第二个不同是在裹脚上,从明朝开始,汉人的女人是都要裹脚的,而客家女人从来不裹脚,而且还和男人们一道下地干农活。客家人显然是汉人里的一个有自己传统习俗特征的族群。
            之所以被人们称作客家,因为当地人说他们是外来的,跑这里抢土地的。这就类似台湾所谓的本省人,说1949年后迁入的大陆移民作外省人,一个道理。
            历史上,客家人不仅只能在贫瘠的土地和山区里谋生,而且常受到所谓土家人的排挤和欺压,逼急了,如果双方打起来,发生大规模械斗,官府一般也是偏袒土家人。一方面官员们自己多多少少也歧视客家人,非我族类嘛;另一方面旧社会当官的常识就是,不得罪势力强大的一方嘛,所谓为官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按今天的说法,客家人就是当年的弱势群体,一直受到当地土籍和官府的欺压。
            1814年,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县的一个客家农民家庭里,家里经济条件挺不好的,因为孩子多啊,五个娃。但是这孩子从小就表现出读书的天分,父老乡亲们都觉得这娃将来能有出息,考上科举光宗耀祖,家里也省吃俭用供着他读书。
            科举考试那其实真的是难度相当大的,1837年,第三次考试失败,打击太沉重,洪秀全大病了四十来天,中间还高烧昏迷过。这场病过去之后,这娃就开始有些神叨叨的了。据他自己后来的说法,他在病中见到耶稣给了他一把斩妖剑,上帝命令他除妖。
            1843年的时候,他第四次科举失败,这下真急了。难道就靠这么着边教私塾边种地混个温饱?
            他翻出了1836年的时候,去广州考试的时候得到的一本“劝世良言”,这下开窍了。当了不了官,也可以作领袖啊,作宗教领袖,嘿嘿。
            他就开始自己在乡下传洋教啦,而且还挺坚定的,砸了自己私塾里的孔子牌位。当时的乡下,那接受的了这些啊,洪秀全不但没有发展处多教友,还遭到乡里人的排斥,他被迫离开家乡,去广西传教,但是跟着他一起去的,有另外一个教私塾的冯云山。
            一般来说,新教的各教派,都叫“会”,圣公会啦,浸信会啦,长老会啦,这会那会的,洪秀全自己传洋教,就取名叫“拜上帝会”。可是他们哥俩在广西传洋教传了半年,也没几个人信。洪秀全觉得那是自己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留下冯云山在广西传教,他自己回广东加强理论基础学习和研究去了。
            1847年,他专门跑到广州找到美南浸信会的牧师罗孝全学习了几个月的圣经,然后要求受洗。
            传统的新教教派,如果要给教徒施洗,一般都要先考核一下信徒的信仰内容,如果来了就洗,那不成了洗澡了嘛。罗牧师就开始考查洪秀全的信仰问题啦,越问越觉得这哥们儿邪乎,于是就不给洪秀全施洗。
            要知道在那时候,会信洋教的那大多数是社会底层的小百姓,洪秀全这样的私塾先生,那算大知识份子啦,罗牧师居然还拿堂?那洪秀全当然觉得受侮辱了,你不给哥施洗?哥自己创个宗教出来!
            从这以后,洪秀全搞的就不再是洋教啦,而是山寨版的洋教,拜上帝教。他是耶稣基督的弟弟,嘿嘿,上帝是天父,耶稣是天兄,洪秀全是天弟,牛吧?牛大发啦。
            洪秀全离开广州再回去广西找冯云山,此时冯云山已经转到了紫荆山区里传教,这里是偏远贫瘠的山区,有大批客家人,有的种地,有的烧炭,都是些受当时社会欺压歧视的穷困民众。
            宗教不仅给了他们希望和安慰,而且能让他们抱团对抗那些欺压他们的人们,拜上帝教迅速在他们当中推广开了。
            拜上帝教越传越广,还到处砸各种庙宇,引起了当地士绅们的注意,就把冯云山给抓起来了,扭送官府,罪名是聚众造反。洪秀全挺有能来事的,一看这是要吃官司了,就假装说要去广州拖关系捞人,自己颠儿了,逃回了广州。
            洪秀全逃了,冯云山被抓了,教众们群龙无首啊,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神人,杨秀清。杨秀清是个烧炭的,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特别能打架,而且为人仗义,原本就有相当的群众声望。他出来玩了一手,一下就把大家都给震住了。
            民间迷信里,一直有降神的玩法。什么叫降神呢?就是神仙附体,口里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乌龟王八都显灵,念着念着,口吐白沫,满地打滚,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能作的出来。但是一般的神人们玩降神,那就都是些狐狸精啦,黄鼠狼啦那些的小妖俯身,日后的义和拳,那最多也就是猪八戒啦,赵子龙啦那些的。可是这杨秀清不一样,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降神的档次相当的高,他一上来,那就是上帝俯身。天父显灵啊,这大家伙还能敢不服么?这一下,人民群众就团结在天父显灵的杨秀清手下啦,大家凑钱找知县,潜规则了一吧,冯云山就被放了出来。
            等洪秀全听说风头过去,再回来的时候,局势就有些改变啦。从此杨秀清只要一显灵,那就是天父上身啊,他反而比天弟洪秀全高一头了,哈哈。当然,杨秀清也不可能一直处在显灵状态,那不仅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体力活。绝大多数情况下,洪秀全还是头儿,他是天弟嘛。
            经过这场风波,拜上帝教势力更加壮大,富豪石达开和韦昌辉也都加入进来,他们虽然挺有钱的,但是也都是属于被欺压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加入不仅带了钱财,而且还带了组织管理经验,石达开自己就曾经组织带领过大规模的客家人械斗。
            当时广西匪祸四起,官府镇压乏力,民众又受土匪和官府双重压迫,本来就有许多苦不堪言的穷人。眼看时机成熟,1850年夏天,实力日益壮大的洪秀全,就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公然举兵造反了。
            因为太平军是剪辫子留长头发的,当时的民间称他们作长毛,这是中性的称呼。
            贬义的就是长毛贼啦,长毛妖人啦,那些的。而又因为洪秀全他们这些领头的,都是广东人,所以也有的称呼作粤匪,粤贼的。
            正面的称呼呢,就叫太平天国起义啦,大家都熟悉的。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成规模的民间造反,都是宗教性质的。
            有点文化的边缘知识分子,拿一个宗教流派,加些自己的理解,再加些法术那些的,就可以创出一个民间宗教。这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思想理论,同时也有了管理约束部队的组织结构。
            但是洪秀全这次的宗教组织造反,因为是山寨版的洋教,所以有了许多对中国传统而言,革命性的冲击。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01 17:14 
    TOP Posted: 01-23 20:47 #147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洪秀全要建立的是太平天国,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天国这个词是圣经里的概念,也有的翻译作神的国。欧洲中世纪一直到近现代,包括美洲早期清教徒时代,一直是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却是第一次出现。比如清国,大官和小百姓要信佛教,要信喇嘛,要信道教,国家并不干涉。太平天国不仅以拜上帝教的教义统治国家,订立各项制度,而且还使用基督教传统的太阳历,开创了七天一个星期的制度,并且规定了,安息日必须作礼拜。
            太平天国把圣经里的十诫翻译作十款天条。后六条,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窃,不贪婪这些圣经十诫内容,和中国世俗传统的道德伦理并没有不同。但是前四条则是敬拜上帝,以及禁止一切异神偶像崇拜。所以太平军所到之处,观音庙啦,龙王庙啦,佛庙啦,道观啦,孔子庙啦,凡是有烧香崇拜的,统统摧毁。对于中国民间迷信传统而言,这又是个革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破四旧啦。
            圣经使徒行传里,记载了初期教会时代,是实行了财产公有制度的,教众自愿把土地财产奉献出来,由教会领袖统一管理支配。洪秀全把这个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开创了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所谓圣库制度,就是禁止私人拥有财产,所以财产上交圣库,平常穿的吃的和零花钱那些的,由圣库发放分配。公有制啦,亲们。一切财产归太平天国所以,禁止任何私有财产。包括日后所颁布的***田亩制度,其实土地的产权,也是天国所有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那是相当相当吸引劳苦百姓的口号啊。
            太平天国不仅把私有财产的传统给革命了,甚至把私有家庭都给革命了。太平天国实行男营女营制度,男女分开,不得行夫妻之道。这一条规定一直维持到1855年,算是抗不住啦,杨秀清天父附身显灵都不管用啦,这才下令解散女馆,恢复传统家庭。
            中国传统一直是孔孟之道为主干的,太平天国把孔孟之道也革命了。儒家经典全部是“妖书邪说”,严禁流传,谁要敢读儒家的书籍,宰掉。中国历史上最早丑化侮辱孔子的,不是五四,更不是新中国啦,而是洪秀全。他号称他亲眼看到的哦,天父暴打孔子,因为孔子的学问把人们都教坏了,打的孔子嗷嗷叫,满世界乱跑。批孔废儒,这也是太平天国的一项革命性举措。
            洪秀全更是明确喊出了种族革命的口号,讨满檄文里,洪秀全非常愤怒哦,悲情控诉满清四大罪状,1. 乱了中国人的发型服饰;2. 好姑娘全让满人给霸占啦,“三千粉黛,皆为羯狗所污”,3. 乱了中国人的制度。4. “中国有中国之语言,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这是说乱了中国人的话,都学说北京话啦。
            太平天国起兵造反之后,许多交困苦难的客家百姓蜂拥而至,声势迅速壮大起来。
            洪秀全告诉大家,如果战死在战场上,那就是登仙啊,乡亲熟悉吧?这就是传说中的宗教战争哦,圣战哦。太平军战士们,那作战可勇猛啦,视死如归,死了可以登仙哦。
            清国朝廷调动大军围剿,太平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岳州的时候,突然缴获了大批的武器装备,据说许多是当年吴三桂造反的时候留下来的,这一下军威更猛。
            1853年1月太平军攻陷重镇武昌,3月19日,太平军攻陷江宁,当时江宁城内有五千八旗军驻防,连同他们的家属在内,大约有四万多满人。太平军攻陷南京内城之后,把俘获的满人,包括妇女儿童在内,全部虐杀。
            洪秀全改江宁作天京,定都于此,皇上帝那是天父啊,洪秀全是天父的小儿子,当然不能称皇帝啦,那是不孝顺嘛。洪天弟登基称天王,此时太平天国已经占据了清国的六个省份而且包括最富庶的江南地区。这时候中国之内出现了两个国家啦,一个是大清帝国,另一个则是太平天国。
            早在太平军攻陷武昌的时候,英国已经注意到这股力量啦,这不像是简单的流寇,这可能真的要推翻清帝国啦。
            4月份,英国公使文咸到达天京来探探情况。文咸本来是想会见洪天王的,可是洪天王说,朕是上帝的小儿子哦,地球人都归朕管哦,地球人类见朕都要三叩九拜哦,这才合乎规矩嘛。文咸公使一听都傻掉啦,这不听说你们是信洋教的么?哦,闹了半天,是山寨版的啊?文咸当然拒绝了磕头的要求,不见上帝的小儿子啦。
            但是文咸也没白跑这一趟,他见到了石达开和韦昌辉。这哥俩还算客气,没要他磕头。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而友好的会谈,太平天国说,洋弟兄,欢迎欢迎哦。我们这里不是满妖的地盘,俺们太平天国最欢迎洋弟兄啦,啥限制都没有,要通商就通商,洋弟兄要来随时欢迎哦。文咸一听说太平天国全国都可以自由出入通商啊,高兴的又冒了个鼻涕泡泡,乐颠颠地回了香港。
            乡亲们也许要问啦,文咸怎么没有跟太平天国签署条约啊?这就是英国夷的心眼啦。
            当时英国和清国还有正式的外交关系,虽然清国没有外交意识,可是英国人有啊。这要是和太平天国签署条约,那不是悍然干涉清国内政了嘛。至少在法理上,太平天国那是清国内部的一场造反。
            文咸建议,英国应该静观局势发展,等局势明朗了再表态,这时候应该宣布,对中国内战,持局外中立立场。
            不过文咸同时也在给外相的信里说,这太平天国看着气势旺盛,再这么打下去,估计清国就要亡国啦。这些人有些妖里妖气的,而且生活作风糜烂奢侈,不像正派的基督徒,如果他们征服了全中国,我们英国人可得小心些。
            就这样,英国政府宣布,对清国正在进行的内战,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公使也先后访问了南京,回来之后的结论都和文咸的差不多。
            于是英法美三国,都宣布持中立立场,不帮助清国镇压,也不帮助太平天国,不介入内战。
            但是太平天国对洋弟兄那是持欢迎立场的啊,于是乎大批传教士,洋商人,就开始进入太平天国啦。那些传教士们都对各国的政府非常的不满,这是俺们洋教的弟兄啊,你们也不说着帮帮他们。当然,这是这些洋教士最初的立场,嘿嘿,他们当初真就以为拜上帝教是正派的洋教的一个教派呢。
            另一方面呢,太平军那本来就觉得自己是信洋教的,对洋玩意儿当然不排斥,还颇有亲近感,于是开始大批配置洋枪洋炮。这样一来,太平军的战斗力就更强了,照这么发展下去,估计着清国是快亡国啦。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01 22:50   
    TOP Posted: 01-23 20:49 #148樓 引用 | 點評
    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94 點
    註冊:2019-08-01

    正文:
           
            这时候一个读书人曾国藩站了出来,挽救了清国亡国的命运。
            曾国藩1811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他考科举三次终于考取了进士,曾经是当年驰禁派领袖军机大臣穆樟阿的得意门生,曾经任礼部侍郎。太平天国造反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根据儒家的传统他要尽孝道,辞官回老家乡下守丁忧。他虽然没有林则徐那么大的全国声望,但是在湖南地方上,他也算一个相当有地位的士绅。
            眼见到太平天国声势日盛,再这么打下去,国家就要亡国啦,他站出来,组织乡勇团练剿匪。1845年,他发表“讨粤匪檄”,一面是向太平天国宣战,一面是激励清国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挽救国家而战。
            在檄文中他告诉大家说,我们中国几千年的礼仪人伦,诗书典则,这马上就要被根除啦,这可不仅仅是我们清国的灾难,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孔孟之道的灾难。孔子孟子都在九泉之下痛哭,但凡是读书识字的乡亲们哪,难道我们大家能够无动于衷吗?!
            太平天国要根除孔子的教导,曾国藩说,俺们读书人和粤匪不共戴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这大清国都快亡国了,读书人岂能袖手旁观。
            他办的乡勇,后世称作湘军,曾国藩派自己门下的学生们分头回自己老家乡下去招募农民,就类似当年戚继光招兵的办法,不要兵油子和农村的混混,就招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同之处在于,戚家军是军人办的,湘军则是读书人办,用典型的儒家传统教化治理军队。曾国藩自己是主帅,同时又是导师,用旧中国的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支柱,同时用传统的宗亲观念和乡土观念加强军队的凝聚力。所谓打战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
            湘军与太平军之战,这么着就搞成了儒教和山寨版洋教对战的意思,哈哈。
            当时清国国库穷的叮当响,湘军必需自筹军饷,军饷怎么来呢?前面曾经说过,清国作买卖的,从来不用交税么?曾国藩向商人们收税,叫“厘金”,用于供养湘军。这倒不是他的开创,是太平天国闹起来的时候,扬州哪里先开始的,向商人收厘金作军费,此后厘金成了一个制度。
            曾国藩一个读书人,那里会打仗啊,所以一开始屡战屡败,他自己一度都投水自尽了,被左右给救了起来。但是他有那骨子勇气和坚持,屡败屡战,一来二去的湘军也越打越勇猛,军队也越打越大。
            曾国藩看准了太平天国是沿长江一线摆开的长蛇阵,他的战略就是沿着长江从上游往下游打。可是太平天国占据着江南,那里是清国最富庶的地方啊,朝廷一直逼他尽快收服。他于是推荐他的门生李鸿章,去安徽老家照办湘军的办法办淮军。
            曾国藩是旧传统标准里的道德楷模,品行端正,一丝不苟的,严守名教规矩。可是他的学生李鸿章就不太一样,李鸿章属于比较能来事的人,圆滑变通的多。因此淮军的构成呢,就有些唯才是举的意思啦,哪怕是土匪啦,兵油子啦,能打仗的,淮军就都要。
            清国建国开始,就一直不信任防范着汉臣,但是太平天国闹的天翻地覆,八旗军和绿营都无力镇压,总不能眼看着亡国吧。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汉臣就在剿灭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壮大起来。汉臣势力的兴起,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国皇朝。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内部又起了内讧。
            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后,看到这繁花似锦的花花世界,美女如云啊,立马的,就娶了一大堆的媳妇。有乡亲们问啦,不是说太平军是禁欲的么?连国内的小百姓,夫妻都得拆散,男归男营,女归女营么?洪天王怎么能娶这么多媳妇啊?问这话的人,有点常识好不?那说的是小百姓和中下级军官,他们能和天王和北王东王各种王比吗?
            太平天国的排场和等级程度,那绝对比清国阔多啦。史书上说的啊,东王杨秀清要出门,从南京城东门进城,前面的都走出西城了,东门那头儿,队尾还没进城哪。您瞧瞧,要比派,清国的皇帝,那根本不是个儿。
            天王一般不出门,那么多媳妇儿忙不过来啊,成天就窝天王府里,天王府金碧辉煌豪华壮丽,据说规模比北京的故宫还大。里面没太监,全是女官,一般是三千多女官,最多的时候达到过六千多。洪天王其实是当年第一宅男,据说从搬进天王府之后,就只出来过一次,宅吧?
            洪秀全成天宅在家里玩些少儿不宜的活动,日常的国事就由九千岁东王杨秀清来处理。有一天,天父又附身杨秀清身上,说是东王发育啦,又长了一千岁,以后东王也是万岁啦。洪天王虽然是宅男,但可不是傻宅男,一看东王这是要平起平坐了,密招一直就看东王不顺眼的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和翼王石达开诛杀杨秀清。由此引发天京事变,起了内讧,各个王都被杀光啦,死了好多人,最后石达开也带着自己的人马逃离了洪秀全。
            天京事变不仅是死了几个王,关键是,信仰破灭了。中下层的太平军看明白了,什么天父显灵,全是忽悠啊。这下宗教热忱一去,人心就开始散啦。太平军刚起兵的时候,有宗教热忱,不仅视死如归,作战玩命,而且军纪还真的一直不错。从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的军纪就开始涣散了,也就回归成传统的匪寇了,抢钱烧杀的勾当就开始多啦。
            太平天国虽然颁布过***田亩制度,但是事实上基本就没有执行过,国家也没有一个正经的后勤运输制度,军队出去打仗,粮食供给那些的基本靠抢。江南一代许多有钱人和穷人为躲避战乱,逃往上海,带来了上海的第一次繁荣。
            1860年的时候,太平军打到上海附近,在这里遇到了华尔和他的洋枪队。华尔其实是中国人,正经的清国国民哦,乡亲们。
            当时英国和美国官方怕他和洋枪队介入清国内战,曾经逮捕审判过他,他在法庭上大义凛然,哥是大清国民,精忠报国,你们英国人,不要悍然干涉阿拉清国内政,谢谢。庭审法官当时就被他给雷到了,这货中文都不懂,还居然是清国人?后来一查,他还真是加入了清国国籍的。
            当太平军逼近上海的时候,清军溃散,当时的苏松道台出面,富商们出钱,办团练保卫上海。经人推荐找到了华尔,让他当教头招募乡勇团练,这就是洋枪队的起源。最初的洋枪队,主要是华尔和他招募的一些美国英国混混作军官,菲律宾人作战士,人数不过百来人。后来华尔开始扩大规模,招募大批清国小百姓进入洋枪队,用洋人的军事训练方法加以培训。洋枪队日益壮大,屡次以少胜多,击退太平军,赢得了“常胜军”的名头。
            洋枪队和后来的常胜军,主要的士兵是清国百姓,其性质则是清国的乡勇团练。后来被编入李鸿章率领的淮军,成为淮军的主力作战部队之一。淮军的士兵训练,开始使用洋方法,连口令都是安徽腔的英文,嘿嘿。
            1862年2月,清廷发布上谕,借师助剿。英美放弃中立立场,介入清国内战,帮助清国镇压太平天国。
            1862年9月,华尔在慈溪阵亡,继任者白齐文居然劫掠军饷,后来出逃加入太平军。李鸿章请英国派军官戈登接任常胜军首领。从此淮军的训练和战术又上一个层次,战斗力迅速提升,相继收复江浙地区。
            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破之后,湘军杀尽城内残余的太平天国军人和百姓,据说有十万多人被屠杀。太平天国灭亡。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02 20:28   
    TOP Posted: 01-23 21:01 #149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2 s.9, 11-14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