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5] [天问·将进酒]谁还用短信?
[size=3]
■ 短信现在处境如何?
■ 二十年前的短信业务有多牛?
■ 为什么会落败?
2013 年初,一位网友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微信真的能渐渐取代传统短信吗?还只是仅仅抢占一部分市场而已?
这位网友贴出的一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 2013 年春节,68.1% 的人通过短信发送拜年信息,再往下依次是微信的 11.1%,飞信的 4.1%。
一些人认为,手机短信是最基础的服务,也是最稳定的短消息通讯方式,人们也不可能把通讯里所有的人都加为微信好友。
更多的人则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短信被取代是必然趋势,它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浪面前毫无抵抗力,在他们眼里,电信运营商不应该抱着已经日暮西山的业务不放,要顺应潮流。
再到 2015 年,有位网友在这则话题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两年过去了,现在看来,除了验证码和通知等,我的手机里面短信已经基本被微信取代了。
这位网友遇到的情况如今已经成为了常态。用户普遍不再使用短信功能来交流,但他们收到的短信数却没有变少。
用户普遍不再使用短信功能来交流,但他们收到的短信数却没有变少——比起十年前,我国移动短信的年业务量增加了 1 万亿条。
谁还在用短信?
01
谁在用短信?
当下,通过网络搜寻关于「短信」的话题讨论并不多,在为数不多话题中,大致讨论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人在问:你现在还发短信吗?还用短信聊天吗?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另一种则大多数是对当前收到的各种营销短信、垃圾短信的吐槽。
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发短信,可以从一组数据上清晰地得出结论:
自 2010 年开始,由用户发起的点对点短信业务占比连年下降,从 2013 年 51.87% 的占比下滑至 2020 年的 3.9%;
2014 年,全国的移动短信业务量是 7630.5 亿条,短信出现以来第一次下滑;
自 2018 年起,移动短信业务量开始反弹,过去几年,移动短信的数量增加了近一万亿条,但只带来了 37 亿元的营收增长。
数字反映的事实是真实且残酷的,短信的衰落,也在用一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在上演:
自 2010 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使用短信,这种影响到 2014 年真正凸显出来,于是接连几年,短信业务量维持负增长。
但我们也看到,2018 年短信业务出现了短暂的反弹,这块业务增长是怎么来的?
原因得从 2016 年说起。这年 6 月底,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按照 " 后台实名、前台自愿 " 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等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由于手机电话卡是实名制的,App 运营人员也就多选择通过短信验证码来识别用户真实身份。短信验证码可以普遍用在新用户注册、登录验证、支付验证、密码修改或找回、个人信息修改等场景。
也是在那几年,国内的商业环境也在迎来一轮变革。短视频、直播、社区团购、在线教育、本地生活等业态都迎来更激烈的竞争,这带来的是更多的 App,也就给短信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除了用在身份验证之外,行业应用短信也塑造了新的短信增量。比如物流、旅游航空、家校互通、餐饮、会员通知、售后服务等。
换言之,2018 年以后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的短信,不是用户点对点发出的,而是主要由企业发出,短信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
现在,企业短信在整体短信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 95%。而即便移动短信在企业端收获了量的增长,移动短信在我国电信行业的营收占比中,只有 3% 上下。
短信行业当前面临的另一重难题在于,当短信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类重要营销渠道,营销短信乱象频出,很多用户都不堪其扰。
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用户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某公司或某活动的短信,但按照索引却无法通过「回复 TD」实现退订。
02
黄金年代:短信拯救互联网
别看现在短信式微,20 年前,它一度是中国互联网的救星。
2001 年,纳斯达克泡沫粉碎,最早一批登录资本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快速入冬,新浪的股价一度跌到 1.06 美元的低点,搜狐和网易更惨,它们的股价一度只有 60 美分和 53 美分。
相比起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的是,互联网的概念火热,但迈入这条洪流的人,还没想好怎么赚钱。QQ 的注册用户来到了 1 亿大关,但马化腾还不知道,如果通过这 1 亿用户跑通商业模式。
好在他们很快迎来了一个翻身的好机会:电信增值业务。
1999 年,日本电信运营商 NTT DoCoMo 推出以 "i-mode" 为品牌的增值服务,它与一些内容提供商合作,向客户提供各类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听音乐等,NTT DoCoMo 代替内容供应商收费,两者再进行利润分成,由此形成了通话业务之外的无限增值业务。
腾讯与刚刚从中国电信剥离出来的中国移动,同时注意到了这家公司。
腾讯在 2000 年 5 月与深圳联通推出了名为 " 移动新生活 " 的促销方案,QQ 用户在自己的联通手机上注册一个 QQ 号,便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发送信息,同时实现手机端和电脑端的实时信息互通。
紧接着,中国移动全面复制 "i-mode" 模式,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 " 移动梦网 ",向社会征召电信增值业务合作伙伴,规定收入以 15:85 分配,增值服务商赚取大头。
中国移动的尝试大获成功,2001 年,中国移动的短信发送量暴增了 16 倍至 159 亿条,2002 年再增加至 793 亿条,这时中国的短信量占到了全球短信量的 1/3。
到 2001 年底,腾讯凭借短信增值业务收获了 1000 万元的净利润,在这之前,它一直是亏损的;网易在 2002 年二季度走出亏损,短信、下载铃声和图片等为它贡献了 1500 万元的收入,占整体收入 40%;
再来看中国移动,自 2002 年起,在以短消息服务为主的业务助力下,其数据业务的营收达到 87.4 亿元,同比增长了 143%,占集团当年度营收的 6.8%。
接下来几年,短信业务持续增长,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带来的营收占比也逐年走高。
当短信业务无意间成长为一门暴利生意,运营商便不再愿意将这块肥肉拱手相让,它们开始调整规则、收缩权力。
先是 2004 年 12 月,中国移动调整了与腾讯短信收入的分成比例,从 15:85 调整至 50:50。再到 2006 年,中国移动推出了一款意图取代 QQ 的即时通信工具:飞信。
中国移动甚至对腾讯提出了两个强制要求。第一是移动 QQ 要与飞信业务合并,否则 QQ 将被从移动梦网中剔除;第二是 QQ 体系需要与飞信互联互通。
事后看来,飞信并未对 QQ 产生真正威胁,腾讯后来用超级 QQ 和手机 QQ,完成了反击。
到这时,短信业务完成了它的使命。2007 年,苹果发布了初代 iPhone,两年后,乔布斯的一个信徒黄章,将在中国推出第一款国产智能手机魅族 M8。
智能手机时代来临的同时,传统短信迎来了它的下坡路。
03
谁打败了短信?
先明确一点:我们所说的短信的落败,指向的是用户点对点短信,在中国互联网史上,有两个重要节点,加速了点对点短信业务的衰退。
第一个节点是在 2010 年前后。
先是 2008 年底,3G 开始正式商用;紧接着,2010 年 10 月,一款叫 Kik 的社交软件登录苹果商店,它基于手机通信录,可以在本地通讯录上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Kik 只用了 15 天,就吸引了 100 万名使用者。
小米的雷军、腾讯的张小龙,同时注意到了这款软件。分别在 12 月 10 日和第二年的 1 月 21 日,他们基于 Kik 的产品理念,发布了米聊和微信。
微信用不太长的时间赢得了这场战争,也让腾讯走出了微博落败的阴霾—— 2011 年的 11 月,在一场酒席上,马化腾说 " 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微信这种基于本地通讯录的社交软件,对短信最大的冲击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免费,用户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为单条短信付费或按包月短信付费,而是按手机流量付费,在限定的手机流量套餐内,用户可以无限畅聊;
二是便捷,当所有的熟人社交通讯能够集中在一个软件进行,聊天行为的操作成本在变低。
另一个便捷度的提升体现在,当时点对点的短信沟通中,图片分享依然体验不佳且非主流,而微信在 1.2 版本便迅速转向了图片分享,张小龙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进行深度阅读,而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
三是更适配智能手机时代,因此更容易规模化。
2010 年以后,智能手机加速取代功能机,作为功能机时代基础功能的短信,自然很容易被更加新潮、更加方便的即时通信应用所替代。
当然我们也看到,点对点短信的落败并非在一夕之间,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早期流量资费贵、网络服务不稳定;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也是逐渐渗透的。
也就是说,当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点对点短信的加速衰落便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这个时刻很快就到了。
2015 年 4 月,丁磊在参加国务院组织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反映了一个问题:" 流量费很贵,1G 就要 70 元。" 在这前一年,马云曾公开吐槽移动的网速,声称移动的 4G 网 " 令人愤怒 "。
有媒体报道称,当时国内用户 1G 流量的平均收费是 131.3 元,曾有用户睡前忘了关手机流量,结果一夜用了 6 个 G,欠费 1800 元。
丁磊反映问题后不久,一场轰轰烈烈的通信业 " 提速降费 " 拉开帷幕,三大运营商主导 " 光进铜退 ",在提升网络稳定性和流量资费上,实现了一升一降。
信通院数据显示,到 2015 年,移动数据流量的平均资费,从上一年的 131.3 元降到了 74.1 元,而我国固定宽带的平均下载速度,则从上一年的 4.25M/s 提升到了 8.34M/s。
到这时,点对点短信在层出不穷的移动应用面前,再也没有了招架之力。
运营商在短信业务上的落败,还要归咎于自身在微信等 OTT 产品的冲击下,没有及时转身。
2006 年,中国移动推出飞信时,那一度是它最好的机会,飞信的用户总量在 2013 年达到了 4 亿,但已经呈现出颓势。
原因在于,直到 2012 年,飞信才正式开放非移动用户的注册,当时中国移动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了如何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进行竞争上,反而给了微信绝佳的生长机会。
即便其后来打通了三大运营商,但不同运营商的用户使用飞信时仍然需要缴费,自然难以对抗更加开放的微信。
04
结语
人类对效率的追求永无止境。
农耕时代,聪明的先辈会用双手制造出好用的工具,提升生产效率;工业时代,基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颠覆性提升,造出了轮船、飞机、汽车。
不过,工业时代最具变革性的效率飞跃发生在近几十年,先是互联网、紧接着是移动互联网,它们抹平一切,重构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的交互方式。
这场效率革命中,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时间间隔,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短。
于是这样的故事持续上演:一个起初释放出无限想象力的产品或服务,会在不长的时间里被更具想象力的新事物取代。
过去二十年,短信的落败,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从发展的含义来看,不是它不好,而是它不再适应这个时代。
| |